beat365

學者觀點

閻學通:别讓“沒有互信”成為不合作的借口

第六屆香山論壇10月18日完成最後兩次全體會議議程後順利閉幕。在當天上午主題為“亞太海上安全:風險與管控”的第三場全體會議上,針對亞洲一些國家間缺乏理解和互信,給地區安全帶來威脅的現實,beat365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教授提出“國與國之間沒有互信也可以合作”的觀點,為解決地區安全問題帶來新思路。

“沒有互信也可開展預防性合作”

閻學通說,大家通常認為國與國之間要溝通、理解、互信、合作,但把合作放在最後,是次序出了問題,國家間沒有互信也可以開展合作。他以二戰期間的英國、美國、蘇聯為例,認為當時三國之間沒有任何互信,但并不妨礙三國合作結成同盟國,因為其合作是利益使然。“國與國可以有無條件下的合作,不要讓沒有互信成為不合作的借口和理由”。閻學通認為,沒有互信也可以開展預防性合作、消極合作(negative cooperation,意為否定式合作)。他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消極合作是指咱們兩個人防止咱們倆之間打起來,積極合作是咱們倆共同應對第三方威脅。” 閻學通舉例說,中美之間就有很多預防性合作,比如1998年中美雙方達成核武器互不瞄準對方的協議,這就是消極合作,但取得了積極的作用。此外,中美之間的預防性合作還有空中接觸的安全規則、海上通信的互相溝通等。 同時,闫學通認為不應該把預防性合作限定在一個固定的模式上,“應該從雙邊開始,然後向多邊發展;從相關國家開始,向不相關國家發展”。

闫學通還指出,不應将缺少互信當作不展開合作的“借口”。“事實上,即使有互信也照樣可能出現不合作的局面。” 闫學通認為,互信是在合作的過程中不斷建立的,要認識到“互信不是合作的前提,相反,合作是形成互信的前提”。

“亞太地區海上安全最大的問題在于相關國家不願意讨論低層次的合作”

閻學通進一步解釋說,很多情況下,互信并不是合作的前提。馬航MH370航班這樣的聯合搜救行動,參與共同搜救的國家可能意識形态不同、國家制度不同,甚至有些國家之間還可能存在矛盾和問題,但仍然可以開展合作。“亞太地區海上安全最大的問題就是相關國家不願開展低層次的合作”,“各國把合作的目标定得太高,導緻任何合作都開展不起來”,閻學通說,“即使隻是避免發生戰争這一最低利益共同點,也可以成為開展合作的條件”。“各國在海上安全合作上的利益交彙點,不在于‘我們一定能獲得什麼’,事實上,‘能避免什麼’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共同利益。這就像是買股票一樣:掙錢是利益,及時減倉減少損失也是利益”。閻學通指出:“現在面臨的亞太海上安全其實有很多能夠使我們促進合作的條件,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夠從自己的方面去尋找這些合作的基礎和條件,尋找出新的辦法。”

“中日都不開發釣魚島,也是一種合作”

随後,來自日本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院的國際關系專家植木千可子(Chikako Ueki)對閻學通提問,如果兩國互信程度不高,又如何開展合作?閻學通表示,這就要跳過理解和互信,直接進行合作。其實中日之間早已開始這種合作,“雖然釣魚島問題得不到解決,但仍有大批中國民衆去日本買馬桶蓋”。閻學通認為,中日之間的合作應把“政經分開”,不要把合作目标定得太高,在釣魚島問題上中日無法做到“擱置争議,共同開發”,那就共同不開發,隻要能避免雙輸,就是有意義的合作。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軍事戰略教研室教授梁芳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對閻學通的觀點表示認同。她認為,釣魚島問題上,中日雙方隻要都不登島,避免矛盾激化,也是一種合作。 梁芳指出,中日在維護海洋通道安全和東海漁業等方面都有合作,下一步要力争達成日中海上安全機制。“中日不用局限于達成國家戰略層面的高級别合作,應該面對現狀,在避免更多沖突的前提下,不斷尋求新的合作。”(本文綜合自人民網、《南方都市報》、中國青年網、中國日報網報道)

轉發自:世界和平論壇微信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