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青年節特稿】張利華:年輕人為什麼需要了解二戰

轉發:2015-05-04趙琪世界和平論壇

“青年人重溫二戰史意義重大”

近些年,國際政壇風起雲湧、國際安全形勢跌宕起伏,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中國、俄羅斯、美國将先後舉辦慶祝活動,以警醒世人勿忘曆史,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人類帶來的痛苦與悲傷,可以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與發展。特别是對青年人來說,學習和理解二戰曆史有哪些重要意義?二戰對當前新形勢下的國際關系、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有哪些啟示?帶着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beat365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張利華。

《中國社會科學報》:為了慶祝二戰勝利70周年,2015年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将會先後舉辦各類慶祝活動,請問學習和理解二戰曆史對青年人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張利華:中國、俄羅斯等國在二戰時期都是被侵略的國家,但最終都是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勝利者,因此這些戰勝國舉辦慶祝活動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大力舉辦慶祝二戰反法西斯戰争勝利的活動,可以讓今天的世界人民記住二戰給全人類帶來的災難,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告誡全人類要聯合起來維護世界和平,防止大規模戰争的再現。

其次,舉辦這項活動對青年人來說具有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青年人沒有經曆過那段曆史,尤其是80後、90後很少經曆苦難,更應該讓他們了解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戰争及危害。當下很多青年人更多地是通過電影、電視劇和遊戲接觸戰争,在玩遊戲時,他們覺得戰争很神奇,很刺激。但這種遊戲中的戰争與真實的戰争有很大的差别。我希望告訴他們,不要把遊戲中的戰争與現實中的戰争等同起來,因為現實中的戰争是血淋淋的,非常殘酷,給家庭、社會和人類帶來極大的危害。

青年人熱血沸騰、容易沖動,舉辦紀念活動,應當告誡青年人防止極端民族主義思想的蔓延。二戰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德國的 “日耳曼種族主義”甚嚣塵上,希特勒大肆宣揚“日耳曼種族是優等民族”,其他民族尤其是猶太人是劣等民族,以此為理論根據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進而通過侵略戰争統治歐洲大陸。反思二戰曆史,我們要看到,用侵略方式征服或控制其他國家,這種想法和行為對己對人都是極為有害的,要預防像當年德國那樣,從種族主義演變為極端民族主義及法西斯主義。所以,今天的青年人了解二戰的曆史,對于防止極端民族主義的滋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報》:回顧二戰的起因和整個戰争過程,對當前形勢下的國際關系、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有哪些啟示?

張利華:目前擺在我們眼前的是恐怖主義的威脅。因此預防極端民族主義形成很關鍵。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對預防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滋長有積極的意義。首先,中國自西漢以來一直以儒家、道家的思想為本,後來又融合了佛教的思想。儒、佛、道都倡導和諧、和平、仁義等價值觀。目前中國政府強調的是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把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置于和諧與和平的理念之下,很好,很理性。

其次,我們要通過對二戰曆史的回顧,增加大家反戰的意識,找到戰争的根源。西方國家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在滋養心靈、調解人際關系方面有很大的積極作用,但它是“一神教”,把自己的上帝視為宇宙唯一真神,曆史上的基督教曾經對其他宗教持排斥态度。美國人所信奉的基督新教有一種“二元對立”思想,即“天使”與“魔鬼”的對立鬥争,這種觀念使得美國人崇尚英雄主義。美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是上帝的子民,肩負着在地球上消滅撒旦的重任。一旦他們把某個國家或某國領導人定為撒旦,他們就會理直氣壯地對他們開戰,用武力和戰争方式消滅他們,這種單向度的 “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這種思維方式被壟斷資本利益集團所利用,會促使美國政府發動局部戰争。二戰後美國在中東和北非地區進行了多場戰争就證明了這一點。這些戰争加劇了伊斯蘭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緒。這對維護世界和平是不利的。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在未來的國際關系中如何定位?

張利華: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提出“韬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戰略,中國領導人在國際社會各種場合反複強調“中國永遠不稱霸,即使中國将來強大了也不會稱霸”。我相信未來的中國仍然不會挑戰美國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中國政府提出“建立新型大國關系”,就是針對中美關系而言。中國政府主張中美加強合作與對話,通過協商、談判解決問題。以相互尊重、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方針維護兩國關系。

未來中國将會成為一個超級大國,但她是一個和平的、負責任的超級大國。中國所推行的“一帶一路”戰略,将惠及相關的中亞、歐洲、非洲各國;中國不僅在國際關系中不惹事生非,不制造麻煩與沖突,而且将會更多地扮演“協調人”的角色,對于其他國家之間沖突和矛盾,将更多地采取協調、平衡、調解的方式緩解矛盾,解決問題。以往的朝核問題、伊朗問題等多個事例已經證明這一點。對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中國将會盡力幫助他們。因為各國之間的互利合作、和平發展,會使每一方都能獲取利益最大化。中國有非常豐富的“和諧文化”資源,會在未來複雜多變的國際關系中繼續保持和弘揚和平發展的理念。這是中國軟實力和文化價值觀的體現。我相信,在未來的國際關系中,作為世界大國的中國一定會為世界和平作出卓越的貢獻。

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之際,我更加感到中華文化對于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中國政府倡導的和諧、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等價值觀對于維護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這是在追求真理、探求宇宙規律、社會規律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中國古代的儒家和道家一直把“以德治天下”、“以德服人”和“以理服人”作為治國與治世的主要理念,這些理念對當今的國際關系貢獻巨大,具體體現就是中國在1954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世紀以來中國把“睦鄰、安鄰、富鄰”政策作為外交戰略,并提出了“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這些都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本文最早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趙琪)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