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駐會研究員史志欽、 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博士後賴雪儀
近半年,烏克蘭危機由烏國國内的親歐和親俄陣營争權演變成今天的美俄博弈,本來在事件中有中心位置的歐盟退到了邊緣,再次反映出歐盟對外政策的缺失。
去年11月經濟及财務受困的烏克蘭政府宣布暫停跟歐盟繼續制訂烏歐之間的聯合協定(Association Agreement), 引起烏克蘭親歐盟及西方的民衆的強烈不滿,反對黨派及親歐盟民衆開始一連串的抗議活動(Euromaidan)。抗議活動持續并升溫,演變成烏克蘭親歐盟和親俄羅斯的東西面對立。2月21日在歐盟斡旋下亞努科維奇和反對派代表簽署的“和解協議”及翌日亞努科維奇被推翻更是此次危機的轉折點,迫俄羅斯出手。從此,普京政府的介入越來越深。
到今年3月,反政府活動發酵成歐盟跟俄羅斯之間的零和之争,普京政府出手,支持克裡米亞于3月16日舉行的全民公投,随後更支持克裡米亞加入俄羅斯。歐盟3月21日跟臨時政府簽署聯系國協議的政治部分以及歐盟和美國對普京政府作出的反擊(如取消一次歐俄峰會、抵制俄羅斯索契G8會議、暫停俄羅斯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談判進程)成效都非常有限。到了五月,另外東烏的兩個州也舉行公投決定脫離烏克蘭。這大半年的歐俄對弈或美俄對弈明顯透視出冷戰思維的延續。
意識形态上,歐盟及美國提倡的是一緻的,都希望烏克蘭朝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的方向推進,認為俄羅斯的所作所為均是反民主、反自由的。而普京的反擊是以比較克裡米亞、科索沃及叙利亞等事件來指控歐美的雙重标準。歐美的雙重标準行為其實并非新鮮事,冷戰後歐美對前蘇聯成員國(包括烏克蘭)的拉攏雖然是打著推動自由、民主的旗号,但實際上操作的還是冷戰的二元對立的思維來設定對俄政策。
在利益上及地緣政治上,歐盟及美國卻是有分歧的。烏克蘭夾在歐盟及俄羅斯的中間,從基輔到柏林的距離 (約1200公裡)比從北京到成都還近,烏克蘭的不穩定局勢對歐盟國家,尤其是中東歐國家,有直接影響。在貿易及金融方面,歐盟國家跟俄羅斯的關系都比美俄間的密切。此外,自2003年伊拉克戰争開始,歐盟内一些國家如法國、德國公開反對美國的做法,這些國家被前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劃分為“舊歐洲”。事實上歐盟試圖表明自己并非美國的随從,2009年裡斯本條約的實施便是歐盟增強外交一緻性及對外政策力量的嘗試。年初,美國政府被揭發對歐洲領導以至民衆進行監聽及情報收集,更是令歐盟領導們蒙羞,促使歐盟國家要表明自身的外交是獨立于美國的。
歐盟主要大國不願跟俄羅斯真的鬧僵,不願回到冷戰時期二元敵對模式,其實這與奧巴馬政府的想法還算一緻,都不想以“硬手段”處理此事。除了2009諾貝爾和平獎的光環壓力之外,美國政府更不願消耗太多元氣跟俄羅斯對峙或分散美國在亞太需投放的精力,從而讓中國坐享漁翁之利。雖然歐美暫時對俄羅斯的反擊行動是一緻的,但各自的考慮及利益差異很明顯,不會像冷戰時期的親密。其實有冷戰思維是可以理解的,歐、美、俄, 甚至中國、印度,各個力量都沒有建成真正的互信,各自有自己堅守的核心利益。 不過,歐盟要明白,他們繼續冷戰思維,隻會得到冷戰期間從屬美國的結果。
除了和美國的合作出現分歧,歐盟内部其實也并不團結。烏克蘭危機正是對後裡斯本時代歐盟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CSFP)的一次測試,可惜,這次測試再次反映出歐盟對外政策的緻命弱點――各國的國家利益高于歐盟整體利益。德國、英國、法國,以及意大利等國都因經濟利益反對與俄羅斯交惡。另外,在外交關系上,歐盟,尤其是幾個大國,始終未能整合成統一的聲音。
現在的德俄關系來之不易,是雙方多年努力的成果。德國總理默克爾花費了不少精力及時間跟普京建立領導人間的個人關系,甚至比其與法國總統奧朗德的個人關系還要好。更為實際的是德國與俄羅斯有着非常緊密的經濟關系。德國政府的數據 顯示,2013年德國向俄羅斯出口額高達360億歐元,從俄羅斯進口額高達400億歐元。俄羅斯是德國機械、汽車、汽車零件、化學産品,以及農産品的重要市場。同時,俄羅斯為德國提供大量維持德國經濟及和人民生活的能源,德國超過2/5的天然氣及1/3的石油均來自俄羅斯。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德國政府放棄核電,一時間内德國對進口能源的需求就更大了。另外,很多德國大公司在俄羅斯有戰略性的重大投資,德國有六千多家企業在俄羅斯境内經營(在中國的德國企業數目約五千)。在2013年,德國企業對俄的投資就超過200億歐元。除此之外,德俄兩國的人員交流緊密,超過40萬德國裔居民住在俄羅斯,約20萬俄羅斯人現居于德國。普京自己就曾在德國工作5年,并精通德語。地緣上,德國是歐盟大國中最接近烏克蘭及俄羅斯的,如果烏克蘭局勢不能穩定,德國是最易受到牽連的。
就德國而言,這次烏克蘭危機也是對其近年外交積極化的考驗,不過結果在國内外都不令人滿意。國内的工商界不願自己的貿易及金融利益受到傷害,而對歐盟夥伴來說,德國沒有顯示出領袖的氣魄,更沒有表現出整合歐盟各國立場的能力。雖然在經濟上包括不久前的歐債危機中,德國在歐債危機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但在硬實力領域上(政治,軍事),德國近年來的努力并沒有改善歐盟無首一盤散沙的情況。同時,總理默克爾及其前任施羅德用于跟普京建立個人關系的精力及時間并沒有換來對他想法及動向的了解。當然,這些對一直作為歐盟雙頭火車頭另一端的法國來說是件好事,德國并未能夠擺脫法國獨自控制或代表歐盟。
其他歐盟成員中,英國(主要是倫敦)在乎的是其金融投資業的利益,俄羅斯對倫敦金融市場出口大量的資金。據英國廣播公司 統計數字,俄羅斯在英國的投資高達270億英鎊,同時英國在2011年對俄羅斯的投資超過290億英鎊,其中英國能源巨頭BP在俄羅斯更有巨額及戰略性的投資。另外,塞浦路斯是歐盟成員中接收俄羅斯投資最多的國家。俄羅斯旅客亦是塞浦路斯、意大利及希臘等南歐國家旅遊業的一大收入來源。這些國家都不願跟俄羅斯交惡而損害自身經濟利益,尤其現在是金融風暴及歐債危機剛過的複蘇期。
有一些分析認為此次烏克蘭危機能令歐盟内部的公信力和吸引力有所提升,有助壓低極右反歐盟派及英國反歐盟主義的氣勢,但從歐盟被烏克蘭反對派利用、歐盟各國把自身的經濟利益排在烏克蘭命運之前、歐美并沒達成經濟制裁的内容,到4月初普京越過歐盟直接跟奧巴馬商議是否讓烏克蘭聯邦化這一系列事件來看,歐盟這一次考試不及格。首先,歐盟在清楚了解烏克蘭反對派的組成及可信度前就公開支持,不但使自己被綁架,更激怒俄羅斯。這反映歐盟并未認清烏克蘭的局勢也不了解克裡姆林宮的心思,因而錯過了可以發揮的機會。在Euromaidan爆發之前,歐盟原本可以說服并敦促烏克蘭反對派跟亞努科維奇政府合作改革,但歐盟選擇了一邊倒支持反對派。現在事件已發展為俄羅斯和美國的博弈,歐盟甚至是烏克蘭都被排在核心讨論之外。
歐盟現在可做的是中間人的角色,說服美國和俄羅斯妥協,并協調美俄合作讓烏克蘭聯邦化。分權思想既符合當今世界政治的發展趨勢,又在歐洲民衆中有一定的思想共識。各方應避免用冷戰的手段,不斷挑釁俄羅斯隻會讓大家回到真正的冷戰。 具體上,歐美應停止拉攏前蘇聯的成員國家及保證不把北約的擴張伸向前蘇聯的成員國家 。另外,各國應 放下“非我即敵”的心态,這正正是歐盟需要明白的一課,冷戰時期的歐美無間同盟及二元對立反蘇的思維已不合時宜。
在今天高度全球化的格局下,歐盟國家在經濟及能源依賴美俄是其在政治上的軟肋。尤其是在歐債危機及德國決定棄用核能發電後,歐盟跟俄羅斯角力的優勢大減。雖然在最近的歐美峰會(3月26日)上,美國開始跟歐洲接洽出口液态天然氣的可能性,但這在短、中期内還是難以實施的事情,并且在中、長期内其天然氣出口量也難以追上俄羅斯。
那麼,中國就可以安心地隔岸觀火了嗎?美國、歐盟、俄羅斯等世界大國都是這一事件中的主角,中國不應該繼續左閃右避,否則會錯過成為負責任大國的表現機會。在烏克蘭危機中,中國需要表現得更為主動一些,如主動向俄羅斯及歐盟提出中俄歐三方共同投資烏克蘭,支持俄羅斯的提案讓烏克蘭變成聯邦制國家。在中美歐關系中,歐盟一直希望擺脫從屬于美國的形象,中國應多給予歐盟肯定,并縮小中歐關系與中美關系之間的差距。烏克蘭危機不僅是對歐盟及德國的一次測驗,亦是中國處理新型大國關系的一道必答題。
此文最初發表在清華—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網站上(http://www.carnegietsinghua.org),由清華—卡内基中心授權FT中文網發表。清華—卡内基中心由卡内基國際和平研究院與beat365共同創立,就中美兩國共同面臨的全球性挑戰開展合作研究。卡内基國際和平研究院成立于1910年,是美國曆史最為悠久、專門從事外交事務研究的知名智庫。作者簡介:史志欽,清華—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駐會研究員,負責中歐關系及歐洲研究的學術項目。賴雪儀是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的博士後,研究領域為中歐關系、亞洲與歐洲的相互認知、亞歐會議以及地區間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