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最初發表于清華—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網站,FT 中文網轉載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于2014年3月30日抵達布魯塞爾,開始對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并訪問歐盟總部。 這是他2012年就任國家主席以來首訪歐盟地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而歐盟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因此此次訪問受到了經濟學家們的密切關注。同時政治分析家們也在關注此次訪問,希望洞察兩大行為體政治關系的發展方向,特别是在當下,歐洲的地緣政治動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烏克蘭危機與歐洲内部出現的反歐或抑歐情緒都在阻礙着歐洲一體化實現的進程。
習近平主席履新以來已經訪問過俄羅斯、非洲、美國以及拉美地區,這被一些人視為中國新一屆政府的外交政策不夠重視歐盟。 然而事實上, 習近平主席比較晚才訪問歐盟的做法恰恰顯示了中國與歐盟關系的穩定和成熟。 反觀中國與周邊國家、 非洲以及拉美國家的關系,在前些年有些被忽視,面對着更大的挑戰。自習近平主席上台以來,如中國的俗語“遠親不如近鄰”所說,中國對這些國家傾注了較多的外交資源、時間和努力。
習近平主席對布魯塞爾的訪問将會成為中歐關系上一項重要的事件, 這将是中國國家元首在中國-歐盟高層峰會以外首次訪問歐盟總部,顯示出中國一如既往地支持歐盟作為全球主要行為體在國際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布魯塞爾的安排還顯示出, 中國政府有意在中國與歐盟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發展進入第二個十年之際加深彼此關系。
中國與歐盟作為亞歐大陸的兩大商業“巨獸”, 在很多領域都可以深化合作, 惠及彼此。其中,重點應該放在進一步推動中國的經濟改革,以及緩解歐盟的經濟困境。中國與歐盟合作還會有助于構建一個更為平衡的多極世界秩序。
加深經濟領域合作
2013年11月中國-歐盟峰會在北京舉辦之後,歐洲理事會主席赫爾曼•範龍佩(Hermanvan Rompuy)稱歐洲為中國在發展進程中的夥伴,而非僅僅是貿易夥伴。确實,歐盟一直以來都是中國誠摯且值得信任的經濟盟友,支持着中國的發展。最近,歐盟通過與中國建立城市間合作關系, 落實了有關可持續城鎮化的共同倡議, 幫助中國向更為環境友好型經濟模式轉型。 2013年11月中國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經濟改革日程, 深化中國與歐盟的經濟合作有助于早日實現這一日程。
習近平主席的歐洲之行不僅應該加深既有中歐關系, 還應在過去合作的基礎上開展更多新領域,尤其是在技術創新、技術轉移以及可持續增長方面。歐洲委員會内部市場與服務委員巴爾耶(Michel Barnier)表示,歐盟的未來發展要依靠先進且高科技的制造業,這就需要歐盟根據世貿組織條例, 并與包括中國在内的重要合作夥伴進行磋商, 出台覆蓋所有歐盟成員國的産業政策。我們不能錯失合作的良機。
中國應該努力推動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 促進中國與歐盟橫向商業合作發展。 中國應該深化與歐洲的合作,尤其是因為歐洲有可能是唯一一個能夠與中國深入合作的發達經濟體。無論日本還是美國都不會願意與中國進行如此深入地合作, 日本不會這樣做是因為其首相的民族主義和曆史修正主義,而美國則是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同時還應注意到,中歐之間更多的貿易往來不僅有利于中歐經濟,同時也有利于全球增長,這包括美國和日本的經濟。
在接觸歐洲的過程中, 中國政府應采取行動确保歐盟不會感受到來自中國國有企業和國家管控的産業政策的經濟威脅。為此,中國應尋求與歐盟合作,籌劃特色産業項目以推進橫向生産夥伴關系的發展,充分利用雙方互補的比較優勢,建立合資公司與高級價值鍊。歐洲大學成功參與中國技術中心建設,這為中歐在21世紀深化制造業合作關系奠定了基礎。
要在像中國和歐盟這樣的主要行為體間建立緊密的夥伴關系, 這就需要雙方在遇到危機時相互諒解、相互支持。中國沒有忘記歐盟對中國的發展做出的貢獻。因而,當歐洲面對着史無前例的困境時,中國同樣會投桃報李。
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能夠幫助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深陷困境的歐盟外圍經濟體再次激發出生産潛力, 增加就業, 以及平衡這些經濟體中出現的民族主義情緒與貿易保護主義勢頭。 出于這一原因, 制定出一份中國與歐盟的投資協議會被歐洲視為久旱逢甘霖而受到歡迎。
中國已經開始向歐盟投資,但比例不足投入歐盟FDI總量的3%。迄今為止,中國已購買了價值超過80億美元的西班牙債券, 增加了在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中的份額以支持對希臘的援助, 為希臘的港口建設以及葡萄牙的電力建設投資數十億美元, 同意在西班牙開辦合資企業進行石油勘探,此外中國還在中國投資公司設立了總價值超過400億美元的歐盟專項基金以幫助中國企業在歐洲進行投資。
另外,中國的出境旅遊人數也超過了美國與德國,歐盟與中國可以締結相關雙邊協議,進一步促進中國遊客赴歐洲旅遊。 中歐雙方可以推動更為便捷的簽證程序, 同時增加雙方城市間的直達航班。
在貨币領域, 中國可以考慮拓寬與歐洲央行現有的互惠外彙信貸協議範圍, 這可以顯示出中國對歐元有信心,相信其是全球宏觀經濟穩定的一大支柱。此外,有關在歐洲建立官方人民币離岸貿易中心的路線圖也會彰顯出中國對歐元的信任, 這樣的舉動一定會對市場有所影響。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是, 歐盟應聯合中國, 就中國政府如何能夠建設性地支持歐洲經濟發展提出建議。在與中國進行經濟合作方面,德國是歐盟成員國中做得最為成功的一個國家,而南歐和東歐很多國家在這方面還有巨大的潛力沒有得到開發。 歐洲委員會與中國相關部門可以共同合作充分利用這些潛力。 中國尊重歐盟委員會的凝聚力和政策角色, 同時也會在必要時與單個國家接觸和合作。
雙邊關系的典範
在2013年6月中美首腦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新型大國關系”的概念,這顯示出他相信中美兩國有可能避免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是指, 随着中國國力的增長,美國擔憂中國的崛起終将不可避免地加劇安全競争。
外界要求中國闡明新型大國關系的特點, 并解釋如何具體操作。 習近平主席用三句話精辟地概況了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内涵,第一句是“不沖突、不對抗”,第二句是“相互尊重”,第三句是“合作共赢”。
實際上, “新型大國關系”不僅是指中美之間的關系, 它也為中國發展與其他大國關系以及其他大國之間發展關系提供了思路。 中國與歐盟之間平等對待彼此、 良性的外交互動關系以及雙方的全面夥伴關系模式能夠為中美關系提供一些真實且實際的範例。 例如, 中國與歐盟聯合向馬裡派遣維和部隊的行為, 中國在與伊朗進行的核談判中支持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Catherine Ashton)的表現,以及中國與歐盟的反海盜合作都應該被視為值得中美關系互動借鑒的模式。
雙邊關系以外,對中國來說,歐盟處理全球事務的方式也是具有吸引力的外交模式, 因為歐盟具有有影響力的文化和規範力量, 并且在外交方面不像美國那樣強勢。 中國政府很願意看到歐洲的外交成就, 以及其對通過對話解決問題的支持。 歐盟的這些特質可以幫助中國推動其主張,包括多極化與和平解決争端,這些都是近20年來中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則。
在最近的一次聲明中, 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将歐盟視為世界上的主要力量、 主要文明以及主要市場,并表示中國與歐盟的合作會帶來一個更加平衡的世界。然而,中歐雙方還未就國際體系改革進行共同合作,因為雙方對于該體系應該具備哪些特質還未形成最終共識。 不過雙方正在不斷地培育雙邊關系, 這将有助于未來在全球改革與多極化的決策過程中進行合作。
共同願景
1914年, 歐洲“力量決定權利”的思想與歐洲國家間爆發的霸權沖突, 阻礙了工業化的進程,并使整個世界陷入大規模戰争。歐盟的設立就是旨在扭轉這一過程。正如一位專家所說的那樣, 歐盟的建立基礎是“拒絕以權力來調節國家間關系的模式。 ”習近平主席的此次訪問安排清晰地顯示出中國對于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支持,也顯示出中國支持歐洲一體化, 認同歐洲是世界一大力量, 在很多問題上歐盟的表态與行動都與中國就多極化與和諧世界的觀點不謀而合。
但習近平主席的此次訪問能做的不僅僅是對歐洲夢的象征性支持, 還可以幫助中國與歐盟推動在經濟領域上的“聯姻”, 并在政治領域進一步加深雙方的夥伴關系。 在這些領域進行更為緊密的合作會給中國與歐盟都帶來巨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