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4-3-17
李強 beat365院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包括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城市社會學、社會結構與社會問題等。
城鎮化是當前中國社會曆史巨變中的一個核心議題,牽涉數億人生産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基于城鎮常住人口的統計,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2.57%。根據國際城市化的發展規律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目前一些較為保守的估計認為,未來20年左右的時間内,中國社會還将有3億多農村戶籍人口向城市和城鎮轉移。
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中國城鎮化在改變着個體社會生活的同時,對教育領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在未來中國城鎮化的變動趨勢中,教育将發揮什麼樣的作用,需要進行哪些變革?記者就此采訪了著名社會學家、beat365院長李強教授。
城鎮化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
■好的城鎮化應該是教育引領的城鎮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鎮化。
■城鎮化讓有闖勁的人流動起來,對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讓更多人能夠接近現代化的資源,享受好的教育,這也促進了教育公平。
記者:中國城鎮化發展到今天,與教育相關的因素是否發生了變化?
李強:城鎮化意味着人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其實也意味着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與傳統農業社會的要求完全不一樣,進入到現代文明之後,必須具備與之相适應的素質。好的城鎮化應該是教育引領的城鎮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過去,我們更多地将城鎮化理解為物的城鎮化,即蓋樓、設廠、建開發區,沒能很好地理解教育的意義。
記者:前不久,您牽頭做了一個關于中國城鎮化的大規模的入戶抽樣調查,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城鎮化給教育帶來了哪些影響?
李強:beat365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2012-2013年實施了“中國城鎮化與勞動移民研究”項目,對全國進行入戶抽樣調查,樣本覆蓋了中國大陸的31個省、市、自治區,共完成有效成人樣本12540個,其中流動人口4386個,還對0-15歲少年兒童7517個樣本進行調查。
城鎮化意味着人口流動,目前流入城市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一種是從城市流動到城市的,主要是從小城市流動到大城市。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到城市的流動率,還沒有從城市到城市的高。調查數據顯示,農業戶籍人口的流動率為21%,非農戶籍人口的流動率達到23.7%。
城鎮化讓有闖勁的人流動起來,對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讓更多人能夠接近現代化的資源,享受好的教育,這也促進了教育公平。
記者:城鎮化的進步意義之一在于,通過城鎮化,讓更多人突破之前城鄉二元體制的限制,享受到了好的教育資源。
李強:城鎮化要體現社會公平,核心是突破戶籍制度的束縛,最終完成城鄉一體化任務。教育的任務是,通過城鎮化,讓更多人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
但當前中國城鎮化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城鄉之間二元結構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戶籍成為城鎮化的障礙。雖然經30多年的改革,許多社會福利保障因素已經逐漸與戶籍制度脫鈎,但是,迄今為止,很多教育資源仍與戶籍密不可分。
中國城鎮化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戶籍城鎮化率非常之低,非農戶籍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僅為27.6%。然而,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流動打工主體,而“90後”農民工群體僅3.8%願意回鄉務農,逾80%的農民工選擇在縣城及以上層級的城市定居;新生代農民工傾向于選擇層級相對較高的城市定居。
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不僅是農民工,包括從小城市流動到大城市就業的大學生群體,他們對戶籍有着更為迫切的要求,對異地高考改革的呼聲也最高。
如果子女教育繼續嵌入在戶籍中,并在城鄉之間、城市之間進行不公平分配,那麼一切戶籍制度改革都隻可能進一步固化戶籍制度,拉大戶口等級差異。
戶籍政策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在制定政策時,除了對流動人口分類型對待,也要對超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分類型考慮。公安部目前的政策是,除了放開小城鎮小城市戶籍,更重要的是允許各地做戶籍改革實驗,這是戶籍改革一個很大的進步。分層次、分階段、分步驟進行,是中國戶籍改革的方向。
教育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重要作用
■在我們國家未來城鎮化過程中,要有規劃和布局,教育在任何城鎮發展中都必須納入考慮範疇。
■人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對克服“中等收入陷阱”有重要作用。中國要想辦法提高義務教育水平,提高全民的素質。
記者:要推動城鎮化建設,教育資源配置應該如何調整,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
李強:調查發現,願意在城鎮定居的農民工群體中,選擇鄉鎮、小城鎮的并不多,80%以上的人選擇在縣城和以上的城市定居。這無疑與教育、醫療、就業等各種資源是有關系的。目前,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還很尖銳。
課題組提出了要發展縣域城鎮化,即推進以縣城為中心的中等城市建設。中國人在生活習慣和文化模式上是認同“縣域”概念的,随着交通設施的完善,一般村民的居住地到縣城都不是太遠,可以享受縣域教育資源。
在不少地方,城鎮化的發展仍然以工業和經濟為中心,忽視教育的因素。開發區、經濟區的模式作為短期政策是可以的,直接帶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帶動了人類曆史上罕見的大規模人口向城鎮的流動。但從長遠發展來看,有重大缺陷,缺乏配套設施建設。我們不能僅僅把外來人口當作勞動力,也應該将他們納入現代城市文明生活體系。
在我們國家未來城鎮化過程中,要重視城市多元文明要素規劃和布局,教育在任何城鎮發展中都必須納入考慮範疇,不能隻涉及産業模式,忽視人的因素,忽視教育設施配備,未來的發展模式應該更平衡些。
記者:近些年來,教育界也在努力應對社會變化,比如通過“撤點并校”進行學校布局調整。照理說,這是符合城鎮化發展趨勢的,但好像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可,症結在哪裡?
李強:如果教育資源配置與城鎮化發展步伐和需要吻合,應該是比較理想的模式。但是,可能在這個過程中,需求和配置沒有達到吻合,就會出現問題。
判斷教育資源配置是否合理,我們在調研中有一個計算标準,就是“教育資源的可及性”,也就是考察學生從家到學校需要多少時間,能否實現當天往返。我們希望大多數孩子在比較短的時間,可以到達學校。比如在撤點并校以後,很多學生無法實現當天往返學校,那可能就會不被家長所接受。
再有,撤點并校更多是被動之舉,因為學齡人口的減少以及随父母外出讀書的學生增多,在校生人數大為減少,教育資源閑置和浪費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所以一些學校才被并掉。如果能夠提前規劃,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需求,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記者:工業革命後,城鎮化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必然過程。在教育推動城鎮化方面,有沒有其他國家的經驗可以借鑒?
李強:城鎮化或城市化是現代化的主要環節。全世界的城鎮化發展是從歐美開始的,英國、德國和法國完成城市化,都用了150年左右的時間。英國早一些,大概在19世紀就實現了多數人口在城市居住,其他發達國家到了二戰的時候,大體上完成了城市化。
現在中國用幾十年時間在走其他國家一兩百年才走完的道路,确實有一些後發趕超的特征,所以,中國目前城鎮化過程中矛盾也就特别突出。
從各個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城鎮化率達到50%左右的時期,往往既是經濟繁榮期和城鎮化的持續發展期,也是城市建設矛盾凸顯期和城市病集中爆發階段,表現為貧富分化、疾病流行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也有人把這種現象,描述為“中等收入陷阱”。
在這個階段,就會出現分化——克服“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經濟發達國家,或者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無法自拔,拉美地區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則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
我們國家目前也正處在這個關鍵時期,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基于城鎮常住人口的統計,截至2012年年底,城鎮化率已達52.57%。要解決現階段矛盾聚集的難題,迫切需要發展模式的轉變,通過區域政策、城市規劃等有效的政府幹預和綜合調控手段,促進城鎮化與社會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
在破解難題的多元化政策中,教育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人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對克服“中等收入陷阱”有重要作用。比如,克服了“中等收入陷阱”的韓國和日本,其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超過了12年,而我國隻有8年。我們要想辦法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提高全民的素質。國家的發展,核心在人的發展,尤其是人的素質的發展,教育在整個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進城鎮化,亟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在城鎮化過程中,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一方面要加強職業學校建設;另一方面要完善職業技術等級鑒定。
■在城鎮化過程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一方面,要加強職業學校建設;另一方面,要完善職業技術等級鑒定。
記者:伴随着城鎮化發展,教育結構如何調整與之适應?
李強:這首先需要對适應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結構進行思考。随着城鎮化建設的發展,産生了大量新的就業方向、就業崗位和用工需求,尤其是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産業,急需大批适應新的就業方向、就業崗位、就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這就需要在政策導向上,向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傾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目前,在中國,很多人看不起職業教育,認為孩子隻有上大學才有出息。但考察歐美國家發現,在德國和法國,适齡人群上大學的比例并不算很高,很多人選擇去職業學校受教育,畢業後當技術工人,他們依然可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
職業教育受輕視的原因在于,存在着職業發展的天花闆,一走進職業學校,就有了工人身份限制。而在德國、法國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接軌,所有職業都有上升空間。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正在進行改革,嘗試打破這種限制,開展“中高職銜接”及“高職本科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試點,打通職業教育的“多層立交橋”。
技術工人對經濟發展貢獻很大,但社會上又看不起技術工人。實際上,動手操作能力對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特别重要。這涉及一個民族的教育理念問題,而不是一個教育環節的問題,目前社會普遍缺乏職業崇拜,整個社會的敬業精神嚴重不夠,其實要相信,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相當高水平的人。在觀念上,我們應該與現代化接軌。
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借城鎮化契機來解決。目前,很多農民子弟初中畢業後,就進城打工,因年齡小,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勞動收入相當低。職業教育對他們來說,特别重要,他們也特别務實。職業教育由于具有專業性、實用性、多樣性等特點,能夠使他們獲得接受教育、提高素質、增強技能、順利就業的機會,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職業教育。
涉及具體政策,一是讓農村大量人口能夠受到免費的職業教育,二是在整個收入分配政策上,向技術工人傾斜。從實際上來講,高水平的操作性技工,理所當然要拿高工資。但目前雖然也有“五級職業資格”證書,但調查證明,絕大部分打工族都沒有證書,有證書也不起作用,所以,在技術認定體系上要有制度創新。職業技術等級如何認定,從國際經驗來看,同行認定最有意義,職業技術協會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現在職業技術協會的官辦色彩太濃。
總體而言,在城鎮化過程中,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一方面要加強職業學校建設;另一方面要完善職業技術等級鑒定。此外,還要加強職業技術協會的建設,使其真正成為技術工人的協會。
記者:在您看來,未來城鎮化發展的理想模式是什麼?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如何避免農村的空心化問題?
李強:目前,可将我國城鎮化 “推進模式”區分為7種類型:建立開發區、建設新區和新城、城市擴展、舊城改造、建設中央商務區、鄉鎮産業化和村莊産業化。城鎮化也包括就近城鎮化、就地城鎮化以及城鄉一體化。
未來的城鎮化應該是多元模式。城鎮化意味着現代文明的引入,鄉村生活引入城市元素。
未來的中國還是少不了村莊。國家需要統籌兼顧,對貧困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需要有特殊的政策。
記者:教育在未來城鎮化進程中,将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李強:城鎮化,從表面上看,是高樓大廈,其實更核心的是人的城鎮化,涉及四方面要素,包括人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的轉變,文明素質的提升以及享有公平公正的社會權益,在所有要素中,教育都将發揮重要作用,教育在城鎮化中居于核心位置。
比如說,中國式過馬路,源自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生活習慣。而在城市生活中,因為人口高度聚集,就需要有公共交往的素質,要考慮公共秩序。文明素質的提升,是個廣義的教育問題,不僅要靠學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強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要有大教育的概念。
【名詞點擊】
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是指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這個過程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城鎮數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規模不斷擴大。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節約集約、生态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新型城鎮化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内涵為中心,其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完成農民到市民的轉變。
城鎮化率
城鎮化率(又稱城市化率、城市化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指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鎮化率(城鎮化水平)通常用市人口和鎮駐地聚集區人口占全部人口(人口數據均用常住人口而非戶籍人口)的百分比來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過程和聚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