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李強院長:改革應讓勞動者社會保障實現跨地區接軌

2013-11-12 18:20:26 來源: 網易

李強(beat365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 社會學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

問:2012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城鎮化率是52.57%,而此次清華城鎮化調查顯示,中國戶籍城鎮化率僅為27.6%。這兩個數據的差距在哪裡?

李強:統計局計算城鎮化率時,用的标準是常住人口,在某地居住6個月以上的都算常住人口。中國兩億多人在城市之間或農村與城市之間流動。他們在城市打工,卻不一定擁有城市戶籍。比如北京,戶籍人口隻有1200萬,外來人口已經超過1200萬。用常住人口作為标準,就把外來人口也計算在内了。但這種城市化率是虛高的,因為從我們的調查來看,這些外來人口的留城壓力非常大。目前來看,将來大多數人還是會漸漸離開北京這種特大城市的。

在我們的調查中,當下絕大多數城市外來人口,不僅不從事農業生産,不在農村生活,甚至從小在城市長大,但其身份仍是“農業戶籍”。戶籍歸屬與常住人口居住現狀已經大大脫節,這證明我們的戶籍管理改革大大滞後于人口事實上的城市化了。

問:政府提出推進小城鎮建設,根據調查,哪個年齡段的外來打工人群願意回到農村?

李強:我們進行的城鎮化調查證明,絕大部分農村打工的50年代人群會選擇歸鄉。70、80、90後絕大部分喜歡大城市。所以可見目前我們所設想的,農民朋友表現出的他們的期望和我們的規劃中間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要是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那是不顧農民意願的。

問:目前在一些大城市裡,很多農民工希望享受市民待遇,但又不願意放棄土地。對此您怎麼看?

李強:現在不少農村人口,尤其是有北京、上海、廣州農村戶籍的人,确實不願意轉為城鎮戶籍。因為一個人如果是農業戶籍的話,他有耕地、林地和宅基地。這些要素潛在的升值潛力巨大。尤其在大城市,一旦土地改造、征地,農民會得到非常高的補償。另外,目前進城的很多農民,确實也沒有得到同等的市民待遇,土地被視為他們最後的生存保障。

國家應該保證自己的公民公正地享受資源。在研究城市接納機制的同時,也應該制定出一個公平合理的退出機制。中國還在轉型過程中,這件事情還遠遠沒有完成。這可能要靠幾代人去完成,如此才能保障改革平穩推進。目前,一些地方已經在搞土地确權和土地流轉試驗,把農民該得到的利益賦予他們。

土地這裡邊也碰到了一些問題,整個建設用地,國家有很多法規,但是目前還是在改革的過程當中,未來發展很大程度上也跟土地有關。

不能僅僅把外來人口當做勞動力,應該讓他們享有精神生活、娛樂生活和家庭生活。

問:現在有一個說法叫做新型城鎮化,您認為這個“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強:我們過去在城鎮化中比較重視的是物的方面,強調的是兩個概念,一個是物的城鎮化,一個是土地城鎮化,把征地、蓋房子看作是城鎮化。其實所謂城鎮化是指人們聚集到城鎮上來,享受一種現代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本來強調的是生産生活方式的轉變。傳統的城鎮化把關于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看的弱了一點。所謂新型城鎮化的概念,就是比較強調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

問:那麼新型城鎮化能否避免過去的城鎮化中出現的,比如說二元戶籍制度、土地财政的弊病?

李強:這裡面的情況比較複雜,因為城鎮化必然是需要土地擴張,需要增加城市的土地,而這個擴張往往通過占有用地進行。而占有用地過程中就是有農用地的利益怎麼分配?過去城鎮化就說政府征地,政府征地以後土地價格迅速高漲,然後在分配利益的時候,以往的城鎮化在關注農民這一塊比較弱,往往是那些大的利益集團者獲利,基本是兩大塊,一個是政府,一個是房地産商,當然還有一塊是買房子的那些人獲得了,因為那個時候房價不高,當時如果買了很多房子的人,那現在的價格就高漲了。實際上讓出土地的人,現在看來是利益獲得很小的,所以矛盾比較多。

目前實際上國家一系列的關于征地的補償法規,也都大大提高了補償标準,所以最近應該承認目前的土地補償金有很大的上升。

問: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現在我國的城鎮化進程是不是有一點快,比如說跟西方的一些國家比?

李強:當年的歐美城鎮化的速度确實比我們慢多了,總的來說,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演進過程,我們國家人為要素比較多,因為中國發展滞後了,中國是後發型的,人家城鎮化早就完成了。1920年左右上海就發達了,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後來解放以後上山下鄉,中國城鎮化遠遠被滞後了,所以在這個時候,當世界上都發展起來以後,中國改革開放向世界一看感到自己大大滞後了,所以中國有一點趕超城鎮化的含義。

确實速度很快,所以現在就發生了很多的不平衡,人家是多少代慢慢完成的,你現在就想一代人完成,所以矛盾很多。

我們政府推進的色彩很強,我們的城鎮化很大程度上跟老百姓沒有關系,不是老百姓在城鎮化,而是叫“被城鎮化”。比如一個地方突然決定上大項目,整個地區就已經被規劃了,然後老百姓等拆遷,政府就改造了。所以我們的城鎮化服務性不強,大部分是被動的城鎮化。

問:被動城鎮化的弊端是什麼?

李強:趕超時期,實際上是工業化趕超上去,打工者不過是一個勞動力,而打工者并沒有真的享受和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來,所以我們最近剛做的調查,絕大多數的打工者還是在宿舍裡面,廠房裡面,換句話說,那麼大的工廠區,就把工作人員圈在裡面,工作人員天天就是在勞動,回宿舍。包括當年富士康跳樓那些事件,就是因為他沒有城市生活,很苦悶。

其實城鎮化應該既是打工者進入到工業産業中來,同時他們的文化生活、娛樂、消費等也要進入到城市中來。我們目前的城鎮化,半城鎮化要素比較多。

問:目前解決外來人口入戶方面,有些城市提出了積分政策,您覺得這個辦法能否推廣,您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

李強:廣州積分制度、上海積分制度,各種各樣的人通過勞動積分獲得身份,雖然不叫考試制度,但是積分本身也相當于考核的一個分數。這也是解決目前外來人口入戶的一個辦法。當前大多農民工的納稅、社保和工齡等在不同地區不能續接,這妨礙了他們享受這些政策。所以,我們認為未來的改革,應該首先讓勞動者的社會保障等實現跨地區接軌。

積分制度是目前這個階段的現象,要是說中國人最終的話,應該也是跟世界各國一樣,不要把戶籍和利益相挂鈎,因為這種制度本身不是一個進步的制度。

戶籍是出生地,用出生地限制人,這是很原始的,社會學把人們的成功因素歸成兩類,一類叫做先天獲得的因素,像出生地,這是你自己不可改變的,一類叫做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而中國目前出生地對人民的影響極大。

問:我們做過類似的調查嗎?

李強:我們做過一項研究,就是看哪些因素影響着人們的社會地位,比如教育、職業、性格等因素,結果我們發現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是出生地。這個意思是說我們把地區分等級,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一般城市、小村莊,結果發現越是大城市出生的,他後來上升的機會越高,證明戶籍太重要了。而戶籍對人太重要了這件事公正嗎?我覺得不公正。

所以可見中國未來的發展,最終還應該改變這個政策。

問:根據您的調查研究,您認為目前值得推廣的城鎮化模式是什麼?

李強:我覺得就近城鎮化和就地城鎮化,是未來中國城鎮化的模式。

就近城鎮化是指一個農民到縣城裡買房,去縣城裡居住,變成縣城的居民,最後找工作,這種城鎮化确實壓力比較小。如果推進就近城鎮化,你會覺得城市發展比較平衡,不是畸形的,很多中小城市也會發展起來。

就地城鎮化是指一個村莊經過改造,最後發展成為城市,這也是很精彩的。

其實這兩種模式都很重要,因為這兩種模式最終的出路叫做城鄉一體化。

大家都擔心城鎮化以後農業怎麼辦,就地城鎮化往往就解決了農業。

我最近參觀了一個地方,就是一個農村,因為建了一個興旺小鎮,就把土地集約化經營變成了有機農業,華潤又有超市,馬上價值提升。現在是産業鍊條了,農民跟農業工人一樣,都是掙工資的,大家都是農業生産合作社成員,又拿股份。這個村莊迅速變成工業體系。但是他們沒有脫離農業,所以我們把他叫做城鄉一體化。

我們考察過日本、韓國、台灣等地,他們有的地方基本已經城鄉一體化了。換句話說,在農村生活和你在台北生活沒什麼區别,收入差不多,生活水平差不多,人們就沒必要辛辛苦苦去遠處打工。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