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3-10-8 鮑鷗
俄羅斯科學界最近遭遇了“超強地震”:9月25日,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核準了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通過了《俄羅斯科學院改革法案》(以下簡稱《改革法案》)。該法的核心内容是将原屬于科學院的科研所管理權轉交給總理直轄的科學院财産管理局,由此引發了科學界的強烈反對。
這個話題還要從今年6月說起。6月25日,俄羅斯科學院(以下簡稱俄科院)主席團成員在決定将于9月初的下次大會上全面商讨科學院改革方案之後,輕松結束了夏季休假前的最後一次大會。
6月27日,俄羅斯政府突然向國家杜馬提交審議《改革法案》的申請。《改革法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解散原俄科院、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和俄羅斯醫學科學院,“三合一”組成新俄羅斯科學院;新俄科院的性質屬于社會團體;設立新的國家行政機構——俄科院财産管理局,掌管新俄科院所有機構的全部财産;取消通訊院士學銜,新俄科院在3年之内不進行院士選舉等。
俄羅斯《憲法》規定,任何法案需經國家杜馬三次分期審議表決,表決通過後,由聯邦議會批準形成聯邦法律,最後由總統簽署執行命令。6月28日,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開始審議《改革法案》,并于7月3~4日以非常規方式快速表決通過。
如果《改革法案》第三次被表決通過,最終形成法律,則意味着由彼得大帝于1724年創建的國立俄羅斯科學院将不複存在,俄羅斯的科學體制将發生根本性變革。所以,《改革法案》一經披露,立即在俄羅斯科學界引發“超強地震”。
自6月28日起,數千名學者放棄休假返回,以公開質詢、集會和遊行等方式試圖阻止《改革方案》最終形成聯邦法律。
9月25日,聯邦議會還通過了《關于俄羅斯科學院、國立科學院建制以及變更俄羅斯聯邦相關法律條款的聯邦法律》(以下簡稱《科學院法》)。
《科學院法》與《改革法案》相比有些改變,例如:以法律形式确認俄科院是聯邦級國家預算機構,但必須接受聯邦政府管理;聯邦政府設立專門機構管理俄科院(不包括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分院)的财産。至此,《改革法案》事件似乎以政府向科學共同體作出一些讓步的形式畫上句号,但事态仍在擴大。
9月26日,12.4萬多名學者聯名上書普京總統反對實施《科學院法》。9月27日普京總統批準《科學院法》,同時下令成立主管俄科院事務的“聯邦科學行政局”。9月28日,莫斯科近千名學者冒雨“散步”,以示抗議。顯然,俄羅斯科學共同體與政府之間的對峙沒有結束。
俄科院是俄羅斯近代科學的發源地,在俄羅斯衆多科研機構中占主要地位,曾為俄羅斯的科學技術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如今它擁有10萬多名科研人員、750多個科研及附屬機構(包括與之配套的土地财産資源 ),幾乎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所有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領域。
作為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立科學院,俄科院自身存在着機構過于龐大、分工過細、各種專業人才相互溝通不足、科研經費來源渠道短缺等缺陷。政府與科學共同體都意識到俄科院的改革勢在必行,2005年雙方已經共同讨論過改革方案。
為什麼這次科學界強烈抵制《改革法案》?俄羅斯學者認為,政府此次提出的《改革法案》沒有經過科學界的研究讨論,缺乏實際的改革内容,其目的并不在于推動俄羅斯科學改革,而在于剝奪俄科院的财産和俄科院的相對獨立權力。政府在倡導國家民主的同時卻對科學院采取武斷的行政幹涉的方式,嚴重傷害了科學共同體的尊嚴,也損害了政府公信力。如果《改革法案》得以實施,俄羅斯科學将沒有未來。
筆者認為,俄羅斯《改革法案》事件暴露出政府與科學界之間存在的深層矛盾。
一方面,作為民選總統,普京希望依靠強有力的行政手段在任期内實現迅速提升國力的戰略目标。然而,由于在現行體制中俄羅斯教育科學部、俄科院、俄羅斯其他科研院和莫斯科大學分封割據,導緻政令實施不暢。
另一方面, 俄科院的大多數學者不參政議政,與當政者、各黨派和企業保持一定距離,彰顯出思想和行動的相對獨立性。這雖然有助于從事基礎研究,但是,在國家急需快速提升綜合國力時,俄科院卻沒有及時充分發揮支撐國家發展主力軍的作用。如果政策正确、實施得當,政府的行政幹預完全可以為改革注入正能量。
但此次俄羅斯政府在出台《改革方案》之前并沒有與學術界進行充分溝通,從推進速度、手段到法案内容都過于激進,雖然或許在短期内可以達到政府的“改革”目的,但激化了政府與學術共同體之間的矛盾,反而形成改革的阻力,無異于“自毀長城”。
與此同時,俄羅斯科學共同體有必要進行深刻反省。俄科院為什麼在科研狀況逐漸改觀的前十年内沒能抓住改革的有利時機,充分實現科學院内部全學科人才的優勢互補,形成有效的自組織管理體系?為什麼不能在國家發展的階段走出學術“聖殿”,把科學家的科研興趣、發展方向主動與國家戰略相結合?為什麼不能積極參政議政,而在與政府對峙的過程中集體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
2013年俄羅斯的《改革法案》事件将在世界科學史、科學社會學史上留下深刻印迹。它所引發的“強震”提醒我們再次對科學的社會建構問題進行深思。至今,俄科院前途未蔔。俄羅斯科學能否在改革中“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系beat365社科學院科技與社會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