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1日03:55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如果說經濟建設是為國家富強奠定物質基礎的“做蛋糕”,那麼社會建設就是“切蛋糕”,讓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十八大提出的社會建設目标要選擇怎樣的路徑呢?記者就此采訪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beat365院長李強教授。
記者:黨的十八大把社會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為什麼呢?
李強:如果把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比作車輪,那麼隻有兩者協調,車才能正常運轉。經濟建設往前走,必須有社會建設作保障,這是黨的十八大突出強調社會建設的原因所在。
記者:加強社會建設,要特别強調公平正義,有觀點認為這會影響社會發展的活力。
李強:和諧社會有兩個要素特别重要:一個是法治,另一個是公平正義。這首先涉及兩個概念,公正和均等。改革開放以後,我們承認不均等存在。沒有必要非要拉平,公正不一定是均等,因為均等也可能不公正。所以,我們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均衡點,既強調效率又強調公正。
實現分配的公正包括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初次分配,人們在市場上競争,貢獻多的人獲得的份額大,貢獻少的人獲得的份額就小。但是,還要進行再次分配,即第二個環節,這就是社會建設的基本内容了,這時應給弱者幫助。一個社會通過這兩個機制來完成兩件任務:更多地促進高效率,更多地促進社會實現公正。
記者: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為什麼要把創新管理作為重點?創新的路徑應該是怎樣的?
李強:經過30多年改革,我們的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社會構成要素變化非常大,醫療、養老、住房體制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背景下,社會管理的組織和體系也發生了變化,這就要創新社會管理。從政府層面講,做好社會管理,首先要擺對位置,分清哪些是政府必須做的,哪些可以交給社會。其實,絕大部分的服務都可以進入市場操作。同時,好的社會管理,必須是由千百萬老百姓自己組織起來的管理。比如在食品安全領域,一些國家的生産者合作社值得我們借鑒。每一個生産者都參加到合作社中的“同業監管”,比其他監管厲害。如果廣大群衆參與進來,社會管理就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