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2013年5月20日 大河報教育專刊
核心提示 | 曾經的大學校園裡湧動着南腔北調的農村學生,他們憑借寒窗苦讀,龍門一躍而成天之驕子,從此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的命運被改寫。但近幾年,大學校園裡農村學生比例不斷下降,他們的身影越來越難以尋覓。2009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會議上就曾說,“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裡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夢想之問 知識還能改變命運嗎?
這是很多人想問的一個問題,尤其是那些農村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
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從進入新世紀到現在十幾年來,這種趨勢愈發明顯,據“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表明,國内重點大學的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起就不斷下降。以國内最頂尖的兩所學校為例,2009年,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也僅占17%。
對于很多農村學子和家庭來說,豐滿的夢想在骨幹的現實面前變得蒼白無力,知識改變命運,仿佛離他們越來越遠。
時刻準備 環境變了,不能自暴自棄
對于農村學生上好大學難的問題,史志欽說,随着高考擴招,大學生升學率大大提高,但是現在企業招聘,很多提出非“211”、“985”院校不要。農村孩子上大學比過去容易了,但是上好大學變難了。他話鋒一轉,“千萬不能喪失信心”。他說,隻要有真才實學,農村孩子大有出路。因為,知識永遠是硬實力。
史志欽也是從農村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據他描述,那時非常艱苦,“有一年發大水,把教室沖垮了,我們就取下教室的門闆在戶外上課。”從學校到家有十幾裡路,每周放學,他都手拿書本,邊走邊讀。夏天中午沒地方學習,他就到郊區的大菜地裡看書……一路走到今天,史志欽總結,農村學生要立志,也要更努力。
他想對農村孩子說,千萬不能自暴自棄。人一生有很多機會,不要因為失去一個就灰心喪氣,人生的道路很長,時刻準備着,才是最重要的。
農村招生 提高比例,讓農村孩子看到希望
史志欽說的機會很快就來了。面對高考,你準備好了嗎?
5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今年将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讓更多勤奮好學的農村孩子看到更多的希望。會議決定,今年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将去年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重點高校招生計劃,由1萬名增至3萬名,招生區域包括所有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招生高校覆蓋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屬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按照高考程序和标準,将今年新增的本科招生計劃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缺乏、升學壓力大、農村考生多的中西部省份。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在全國高校招生計劃中專門安排18.5萬個名額,由東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
選報專業 眼光要放遠
關于選報專業,最流行選報熱門專業。“其實大可不必”。史志欽說,現在熱的專業,等大學畢業時不一定還熱,以後熱的專業現在可能還很冷清,在學校裡學習什麼專業與以後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其實關系并不是非常緊密。
據了解,史志欽上大學時學的外語,“30年前的外語專業可沒有那麼熱,大家都說外語不就是一門語言工具嗎?想做研究,恐怕遠遠不夠”。讀研究生時,他學的是政治學。讀博士時,史志欽又換成國際政治中的共産主義運動為研究方向。别說現在,就是當時一些人看來都覺得這些都是沒什麼前途的專業。但是,正因為有這樣不同學科的積澱,史志欽目前把自己的研究領域擴展到歐洲問題、中歐關系及國際政治等許多新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會議、相關重大政策咨詢,他都時有參與。
他想告誡即将高考的學子,不要追時髦,一定要按照自身條件、興趣選擇。知識結構合理,既專又博,專博結合。學的東西總會用到,本科生選專業不要有太多限制。
清華特色 教師隊伍國内一流
在一些不了解清華的高中學子眼中,清華雖然很好,但是一所工科院校,他們的人文社科有競争力嗎?對于這個擔心,史志欽說,傳統上,清華确實是一所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校,但人文社科在清華有深厚的曆史傳統,像早前的國學研究的四大導師,還有至今活躍在各個領域的許多著名法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國際問題專家,都是清華人文社科的代表。雖然新中國成立後院系調整受到很大影響,但是上世紀80年代恢複後,清華人文社科發展非常快,一大批人文和社會科學學者在國内外頗具影響力。
在清華的文科發展中非常強調特色教育,像經濟管理專業強調理工科優勢與社科相結合,法學、新聞傳播、社會學等領域的教師“一個是一個”,老師和教授實力非常強。清華國際關系專業的教師在社會上影響力很大,如果你注意看新聞報道和評論,每當遇到重大的國際熱點問題,很多被邀請出來解讀的都是清華國際關系的教授,他們還經常被邀請參與國家對外政策或重大外交問題的政策制定。
學生培養
像“小聯合國”,開晚會都用雙語
史志欽告訴記者,現在清華國際關系學系學生來源多元化,有一多半是國際學生,留學生比例已經超過國内學生。基本上世界上多數有影響的大國都有,西方的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周邊的韓國、日本、越南、柬埔寨,中亞以及非洲等,學生可謂五湖四海,遍及世界各地。這裡就像一個小聯合國,搞個活動,比如新年晚會,都要用雙語才行,中外學生密切互動,國際化程度非常高。
除此之外,我們每年招收學生規模比較小,基本上能做到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所以清華學生老師互動是國内其他任何高校都達不到的。另一方面,清華國際關系學系注重理論培養和實際政策聯系,比如外交部,很多外交官和國外駐華大使來學校給學生講課,與學生面對面座談交流。該系老師還積極推薦學生到國家部委進行實習鍛煉,這在全國,甚至北京的一些著名高校都是不多見的。
社科實驗班
今年新增倆專業 首次吸納理科生
史志欽介紹,“社科實驗班”是清華高招的“王牌軍”,實驗班接軌國外大學教育,學生大三才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報專業。原來,實驗班的學生可以選報的社會學、經濟學、國際關系。今年,清華新增了政治學與行政學、心理學。招生規模從原來60人左右增加到80~100人。今年,清華該實驗班另外的亮點是文理兼收,理科生也可以報考了,這為理科生中喜歡社科的學生打開了一扇窗戶。他說像法律、金融、新聞傳播等專業,國外高校不招本科生,本科階段他們更強調淡化專業,全面發展。清華社科實驗班就是這樣,在一年級、二年級強調通識教育,打造一批精品課程,請最頂尖的教師上課,到大三、大四或研究生階段,學生的興趣更清晰,也更方便選擇方向。
在社科實驗班,除這樣一個大平台可以涉獵各方面知識外,還提供學生選修雙學位的機會,也就是說,隻要你願意努力,四年期間可以修兩個專業,獲得兩個學位。另外在這裡,學校盡量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到國外學習交流,學習交流時間,從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到暑期課程班等應有盡有,形式多樣靈活,以适應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