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怎樣理解十八大報告的三種公平觀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beat365社會學系教授 李強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2-12-12

三種公平觀的提出,是臻于成熟的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觀念的理論結晶,顯示了中國共産黨在公平正義領域理論與實踐的深化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将公平正義建設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強調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内在要求,指出“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内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報告提出了三種公平觀念,頗具啟發意義。

以往理論界在公平觀的分類上常常使用的是結果公平、機會公平和程序公平的說法,分别是指在資源配置的結果上人們獲得的平等性,在參與機會上的平等性,及在競争的程序、法規上的平等性。從理論研究的角度看,結果公平、機會公平、程序公平的分析範式實際上是指理解公平的兩種不同視角:一種是認為在資源的配置上,隻有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同樣的份額或同樣的結果才算是真正的公平;而另一種則認為,簡單地将分配的結果拉平并不是真正的公平正義,更重要的應該看人們為什麼得到了這樣的結果,如果是在機會公平、程序公平的條件下公平競争,即使結果有差異也是公正的。實踐證明,第二種公平觀念有利于調動積極性,有利于激發社會活力,最終有利于社會的發展。

中國共産黨在執政60多年的實踐中,對于實現公平、公正有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改革開放以前,我們曾經過多地強調分配結果的一緻性,所謂“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其結果是損害了勞動者、管理者的積極性,導緻經濟發展滞後的局面。改革開放後,我們在理論上一個重大調整就是從過去的注重結果的公平,轉向了注重機會、程序的公平。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持續高增長表明,新的公平公正原則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群衆的經濟活力與社會活力,這也是中國共産黨執政以來的重要經驗總結。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時,提到了“創造機會公平”的概念,但尚未使用權利公平、規則公平的概念。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将“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三種公平觀作為一組理論概念來使用,那麼,怎樣理解這樣一組相互關聯、形成理論體系的公平觀呢?

權利公平指每一個公民在行使或享有法律、法規賦予公民的權力和利益上是完全平等的,權利公平是公平正義的最為基礎和最為核心的内容。權利公平還可以細分為政治權利公平、經濟權利公平和社會權利公平等。權利公平包括了法律規定的公民權利的諸多方面,也包括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諸多經濟權利,以及選舉權、被選舉權等諸多政治權利。權利公平的提出标志着我國公平正義理念的進步。

機會公平也稱作起跑點的公平,指廣大人民群衆參與經濟、政治、社會事務的機會,獲得各種資源的可能性,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上。黨的十八大報告論述了機會公平的諸多具體表現,有三個方面非常令人關注。一是教育公平,即受教育機會的公平。享受高質量教育機會的公平是老百姓最為關心的,報告提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尤其是要向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傾斜。二是享受社會福利、社會保障機會的公平,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蓋全體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參與市場競争機會的公平,強調各種所有制主體“公平參與市場競争、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規則公平也稱作程序公平,指廣大人民群衆、社會所有成員都必須遵守法律、法規,所有行為都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報告再次強調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調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如果說機會公平是起跑點的公平,那麼,規則公平則是指在起跑以後人們在競争過程中處于平等的地位,人們在社會活動的全過程中遵循同樣的規則。

三種公平觀反映了理解公平的三種向度,強調了公平觀的三個不同方面,三者雖然各有側重點,但它們所體現的基本原則卻是一緻的。三種公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含、相互聯系。如果違反了一個方面的公平原則,也必然會違背另一個方面的公平原則。因此,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三位一體”的公平觀。這一公平觀的提出,是臻于成熟的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觀念的理論結晶,顯示了中國共産黨在公平正義領域理論與實踐的深化和發展。(編者注:本文節選自《深入學習十八大精神 大力推進理論創新——高校社科學者學習十八大報告筆談二)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