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畢楷文、孫沛:後疫情時代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眼下,全國各地正積極有序地複工,努力在避免疫情反彈的前提下盡快讓經濟恢複常态。經濟和疫情防控當然是重中之重,但在防控常态化的後疫情時代,同樣不容忽視的還有國民的心理健康。

正确看待心理影響

前不久,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布了“新冠疫情與精神健康”的政策簡報,認為新冠病毒不僅侵害了我們的身體健康,也帶來日趨沉重的心理痛苦。古特雷斯表示,精神健康是人性的核心,新冠疫情嚴重影響全社會的精神健康和福祉,各國必須将其作為重要事項迅速應對。

筆者認為,正如古特雷斯所說,全球已經注意到疫情帶來的影響不僅是經濟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新冠疫情帶來了全民健康甚至死亡焦慮,減少了人們的社會交往,影響了學習、工作和生活,延遲了慢性疾病的治療,加劇了擔憂、煩躁和抑郁等負面感受,甚至給失去親人或感染新冠的人造成了心理創傷。更為關鍵的是,我們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帶來的心理影響?

首先,人類在面對災難時,産生一些負面情緒其實是很正常的。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負面的情緒在短期内具有積極意義。面對新冠肺炎這樣的全球大流行傳染病,适度的恐懼和焦慮能夠讓人提高對問題的重視,進行積極的防疫,聽取科學的防疫建議。

其次,過度和持續的焦慮、抑郁和應激反應應該引起重視。最新的研究表明,新冠暴發期間長時的獨處和封閉,哪怕隻有數周,也可能造成長期的應激反應以及抑郁和焦慮等心理問題。

再次,目前許多針對本次疫情的研究僅來自于某一個時間點,因此并不能揭示疫情對人們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我們對因新冠疫情而導緻的長期心理影響還沒有完全準确的認識。但是,過去的一些針對自然災害和疾病暴發(如非典)的心理學研究能夠幫助我們預計新冠疫情可能對心理造成的影響。這些研究表明,在自然災害和疾病暴發後,盡管将近三分之二的人能夠始終保持心理健康,但是人群中仍有約10%的人會有持續性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創傷後應激反應、情感障礙、焦慮和有關問題。針對非典的追溯性研究發現,44%的非典幸存者在康複4年後仍有創傷後應激反應。但我們也要樂觀看到,大多數人即使感染了流行病也能夠調節好負面情緒和壓力。

應激心理如何恢複

那麼,我們應如何提升自己從重大應激事件中恢複或複原的能力呢?

從個體角度來講,内在的性格因素會影響到一個人能否從應激中複原。天生樂觀的人更容易在新冠疫情這樣的天災面前保持心理健康;天生就傾向于焦慮的人更容易患心理疾病。先天的性格是較難改變的,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一些方式主動積極地改變自身的行為來提高自己在逆境中的适應力。這些方式包括:尋求社會支持,适度而不過度了解媒體信息,通過自己喜歡的事情轉移注意力,使用線上溝通來減輕長期居家帶來的孤獨等等。

另外,針對抑郁症和焦慮症等常見心理疾病的研究也表明,冥想和運動能夠降低心理障礙的患病風險。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作用的,良好的身體健康也能夠對心理起到正面的影響;與此同時,積極的情緒會對身體有正面的反饋。積極心理學也給出過一些簡單可行的科學建議,比如,每天在睡前花幾分鐘寫下三件今天發生的值得感恩的事情和它們能夠發生的原因。研究表明這樣的簡單練習隻要持之以恒就能提升幸福感。

從社會文化角度來看,我們也不能忽略中國獨有的一些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如對心理疾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重視甚至污名化。這些來自社會的因素可能會使人們忽視心理健康,甚至拒絕專業支持與幫助。另外,随着中國疫情防控進入常态化,學習、工作、社交、出行等方方面面都在發生着變化,面對這些改變,人們都需要時間去适應。

盡管如此,中國文化對于傳染病控制也有獨特的優勢。最近的研究表明,集體主義國家相比于個人主義國家有着更高效的政府和更緊密的文化,因此更能團結一心地限制新冠病毒擴散。同樣,就像費孝通先生所提到的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網絡關系,屬于差序格局那樣,以自己為中心像水波紋一樣,越遠越薄,能收能放。疫情暴發時,我們的心理距離變近了,衆志成城,給受災最嚴重的區域捐錢捐物,也願意自覺居家隔離。

另外,因為經曆過非典,比起西方國家的民衆,中國以及周邊國家的民衆都在心理上對抵抗流行病更有準備,更加相信政府的措施。在後疫情時代,中國獨特的掃墓和祭拜文化,對失去親人的家庭來講格外有意義。通過給去世的親人舉行祭奠儀式,活着的人能感到自己還能為逝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這樣的心理聯結對人們的心理健康是有好處的。

随着互聯網的興起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未來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可能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與線下相結合的線上心理服務和熱線也将進一步改善心理服務的質量。當然,這也需要心理工作者建立更規範化的平台,更為有效、準确地把專業的服務和有需求的人群匹配起來。(作者分别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系學生,beat365社科學院心理學系副主任)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