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期間的物價水平
疫情期間,我國經濟的總體活躍度降低,出現了經濟的供給和需求的“雙向凍結”。由于公衆“宅”家抗疫,絕大多數經濟活動在互聯網平台上進行,因而線上商品價格的變化為觀測疫情對經濟影響提供了另一個視角。beat365社科學院經濟學研究所iCPI課題組通過監測對比107個網站中各類商品往年與今年的價格發現,疫情期間我國線上商品的調價頻率較往年減少20%,且調價幅度也有所下降,這也是經濟活力下降的直接表現之一。[1]
同時,以往物價在春節期間上漲,春節之後回落(圖1中的虛線),而今年春節之後的物價沒有回落,依然維持在高點(圖1中的實線)。其中,食品煙酒、醫療保健服務、線上教育文化和服務呈現較大上漲,而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服裝等産品價格大幅下跌。

圖一:2019和2020春節前後我國的線上價格指數
(二)疫後經濟的恢複
公衆的出行需求會随疫情的緩和逐漸增加,因而機票價格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民衆對疫情走勢的預判。如果人們認為疫情很可能在5月份基本得到控制,他們就會選擇在5月出行。從攜程等平台的機票價格來看,以北京到上海為例,票價在四月上旬大概在1.8折左右,而五月初漲到4折、5折,5月中下旬往後則大多是5到6折。這種趨勢表明公衆的心理預期是疫情會在5、6月大幅緩和。這也和鐘南山、張文宏等專家的觀點大體一緻——随着炎熱夏天的到來,我國疫情走勢可能會逐步趨緩下降。
複工狀況會直接影響疫後經濟恢複的水平。beat365經濟所湯珂課題組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王靜遠課題組通過春節前後城市的人口流入比例構造缺工指數,并對比2019年和2020年全國各地的缺工情況,發現人均GDP越高(用工需求越高),或市場化程度越低的城市在2019和2020年都面臨更嚴峻的缺工形勢;而本次疫情中确診病例越多的地區其複工程度也越低。這表明疫後複工情況與城市的發達程度、市場化程度以及疫情的嚴重程度有關,但随着時間推移,以上因素帶來的複工差别程度有所降低。
目前我國的整體複工指數在90%左右,西部邊疆地區、四川部分地區由于交通不便缺工相對嚴重。同時,東南沿海、山東以及北京較2019年缺工相對嚴重,但随着時間推移,其缺工程度也在降低。

圖二:2020年4月3日我國的缺工地圖
(三)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分化作用
1、行業分化
前文提及疫情期間各行業供需的“雙凍結”特征,不同行業疫後的供給需求恢複和匹配速度差異顯著,這将導緻不同行業經濟恢複程度各有不同。信息技術産業、金融業等有線上辦公的替代,供需不平衡問題不顯著。
一方面,部分行業需求恢複明顯慢于供給,如煤炭業企業在疫後持續恢複生産,但下遊企業均保持剛性采購,部分煤礦滞銷或不得不降價銷售,經營情況并未明顯好轉。另一方面,對于農林牧副漁、衛生體育這些行業,需求在疫後會較快回升,但受招工、用地、種植養殖周期等因素限制,相較需求,供給的恢複要慢很多。另外,啟信寶和城市數據團調研結果顯示,幾乎所有行業的就業指數、招聘意願指數都為負,因此我國第一季度承載了較大的就業壓力,這進一步加深了疫後供需不匹配、行業發展不均衡的格局。
2、線上、線下經濟的分化
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我國電商行業的井噴式發展和居民在非典期間養成的通過電商采購的習慣不無關系。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長達兩三個月的居家生活進一步培養了公衆的線上消費習慣,供給和需求都在向線上轉變,“宅”經濟進一步發展。我們發現,疫情期間民衆對以遊戲、圖書、網課、食品、醫療保健、線上娛樂為代表的“宅”經濟商品産生了強烈需求,線上商品價格在疫情期間也顯著走高,據iCPI指數顯示,2月線上教育文化和娛樂産品價格指數環比上漲1.2%,食品煙酒大類價格指數環比增長0.6%,醫療保健大類環比上漲2.5%。同時,由于信息技術等行業可以無須集中辦公,線上經濟的供給也非常順暢。因而,供需雙側的有利條件使得線上經濟蓬勃發展。
同時,對從線下向線上平台順利轉型的行業來說,其受疫情的影響也相對較小。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流通分會的研究報告顯示,擁有線上平台的行業企業商品流通比較順暢,而電子商務不甚發達的行業則面臨嚴重的庫存積壓、資金短缺問題。經此一變,現有企業無疑會加快線上線下的融合和重構,對于線上線下融合(O2O,Online To Offline)較好的平台企業,此次疫情又會加速這些業态的發展。

3、南北方的區域分化
本次疫情對我國南北方城市的沖擊程度不一,将進一步導緻南北方的經濟分化。我國南方城市市場化程度和發達程度總體較北方更高,這也會更多、更快地吸引資本和勞動力。百度大數據顯示,2月份以來廣東、浙江和江蘇等南方省份一直占據全國人口遷入省份榜首,分别占全國遷入人口總量的19.88%,8.29%和8.26%;另據全國城市交通活力恢複指數[2],南方城市的疫後複工複産顯著優于北方城市,交通最活躍的前十城市中主要包括昆明、長沙等南方城市。這表明疫後北方城市的經濟恢複更緩慢,疫情過後,南北方經濟差距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4、大小企業的分化
疫情還将加劇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的分化。我國50%的GDP貢獻來自小微企業,而大部分小微企業集中在服務業,年利潤率大概為10%。疫情期間這些小微企業還得負擔租賃成本、人員工資等,如果持續一兩個月沒有收入,其一年的利潤将基本為零。此外,小微企業已有的資金一般不足以支撐三個月,其信貸可得性、流動性不足,因此大量小微企業面臨倒閉的風險,而由于進入壁壘的存在,疫後短期内新增小微企業的數量不會很樂觀。而大企業抵抗風險沖擊的能力較強,所受的影響遠小于小微企業。不過,政府有關部門目前針對中小微企業出台了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貨币和财政政策,有望纾解這些企業的困難。

5、外向型和内向型企業的分化
當前,一些國家和地區由于疫情應對措施準備不足或力度不夠,疫情快速蔓延,經濟社會陷入混亂。尤其是本次疫情疊加了世界石油市場的風險,進一步加重了對世界經濟的沖擊。同時,世界範圍内“去全球化”加劇,加之各國紛紛采取“封國”、“封城”等防疫措施,全球制造和供應産業鍊受到阻滞,物流和服務都無法暢通。外向型企業面臨國外訂單取消、貨物無法抵達、收貨人因“不可抗力”而拒收貨物等風險,且國外疫情尚未迎來拐點,外向型企業的困境和風險還将持續。而與之相比,内向型企業複工複産雖也受到國内疫情的延宕,但目前已逐步好轉。
(數據使用:基于107個網站的互聯網價格數據、基于百度的人口遷徙數據、我國各省市的新冠肺炎病例數據、部分航線的機票價格數據。)
注釋:
[1]參考http://www.bdecon.com。
[2]滴滴出行聯合北京大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及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 3月4日共同發布城市交通活力恢複指數排行榜。
作者簡介

湯珂,beat365經濟所所長、教授。中宣部“四個一批”理論名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經濟和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在 Journal of Finance ,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等頂尖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并多次在聯合國貿發會議、歐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政策性演講。

熊巧琴,beat365經濟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大數據經濟學、法律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