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張利華:何謂大道之國

張利華

beat365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

(原文載于《人民論壇》2019.10(中),作者對本次轉載進行了修改補充。)

【内容提要】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著作《道德經》闡發的國際關系思想為弘揚和平與和諧的國際關系倫理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啟示,為當今世界的大道之國提供了道德準則。其蘊涵的和諧思想對于人類社會跳出沖突與戰争的窠臼,走向和平發展的光明大道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關鍵詞】老子 《道德經》 大道之國

老子(即李耳)是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先秦春秋時期的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德經》,作為中國古典哲學的經典著作流傳至今。《道德經》博大精深,不僅揭示了宇宙的起源,而且闡釋了天道(宇宙規律)、地道(地球規律)和人道(人類社會規律)。《道德經》闡明的關于國家之間關系的思想可以啟發我們建構當今世界大道之國的道德準則。

什麼是大道之國?這裡所說的大道之國不是指國土面積大、人口衆多、綜合實力強大的國家,而是指掌握了大道的國家,即掌握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而且具有較高道德水準的國家。世界上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可以努力争取成為大道之國。那麼,大道之國的道德準則是什麼?本文從老子的《道德經》所闡釋的相關思想觀念歸納出大道之國的道德準則。

一、“道法自然”:和諧共存

《道德經》倡導人們遵守“道”。老子所說的“道”,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客觀規律。“天道”即宇宙之規律,“地道”即地球自然之規律,“人道”即人類社會之規律。老子強調“天”“地”“人”三者和諧統一,就是倡導人們按照宇宙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做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說:“認識了規律就叫聰明。不認識規律,盲目亂幹就會有‘兇‘的結果。認識規律才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坦然公正,坦然公正才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之道,做事情符合自然規律才能長久。“以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态度去做事情,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問題。掌握了規律的‘聖人‘始終不自為大,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這啟示我們,作為大道之國,要按照客觀規律做事,順應時代發展和世界潮流。譬如,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潮流,大道之國應該捍衛世界和平,促進各國發展,不應當損人利己,滋事生非,為了自己的私利挑起各國之間的沖突或戰争,更不應該依仗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欺負其他國家而稱霸世界。

近代曆史以來,依仗武力稱霸世界的國家幾乎都沒有好下場。拿破侖帝國稱霸歐洲後,登峰造極,攻打俄羅斯,失敗而歸,帝國迅速滅亡。德意志第三帝國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實力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遭到歐洲及世界各國人民的反對,最終落得失敗和滅亡的下場。

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符合人類與自然發展規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之大事。倡導環境保護,号召世界各國開展環保合作,是大道之國的準則之一。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環境保護和發展第一次國際會議。許多國家的政府代表團及政府首腦、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代表參加了這次大會,會議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造福後代而共同努力。為紀念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1992年6月3~14日聯合國在巴西裡約熱内盧召開了環境與發展大會,有183個國家代表團,70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參加了會議;有102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到會講話。由此可見,大道之國的準則具有普适性和共識性,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努力遵循大道之國的準則,這一點在人類保護地球,保護環境領域得到了印證。

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道德經》曰:“最善的人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争,停留在衆人都不喜歡的低窪地方,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善于選擇恰當的地方居住,心存沉靜而深不可測,與人交往真誠友愛,說話真誠守信,作為國家領導人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善于發揮所長,行動能夠把握時機。"

老子用“水”比喻最善之人的道德準則,我們可以将其延伸為大道之國的道德準則。即一個掌握了大道的國家應該真誠友善地對待其他國家,善于與其他國家進行合作,絕不會為了一己私利而傷害他國利益。大道之國在考慮利益時,應當把本國利益與他國利益相結合,互利互信,合作共赢。掌握了大道的國家必然能夠吸引世界各國與之交往,成為彼此的朋友和夥伴。

2019年末新冠病毒疫情發生後,許多國家向中國表示慰問和支持,2020年2月,歐盟的一些成員國向中國運送了12噸防疫裝備。中國采取措施控制住本國疫情之後,積極支援需要幫助的國家,中國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以各種方式向包括美國在内的許多國家提供大批醫療防疫物資,這種在危難時刻幫助他國的做法從一個方面體現了大國之道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準則。所以,大道之國并不是虛幻的海市蜃樓,而是可以在現實世界中努力實踐的。

三、大小國家互相尊重

《道德經》曰:“大國對小國謙虛尊重,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小國對大國謙虛尊重,就可以得到大國的信任。大國不要企圖統治小國,小國不要過分地奉承大國。要想大國和小國都達到各自的願望,大國尤其應該謙下忍讓。“這段話闡明了國家之間的相處之道,即國家不論大小都應該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實力強大的國家尤其要尊重小國,以消除小國的恐懼感和不安全感。中國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體現了老子的這一思想。

《道德經》所蘊含的思想與西方進攻性現實主義強調的“有多大實力就追求多大的利益”的觀點完全不同,老子倡導的是一種國家之間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思想。老子對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稱王稱霸的行為進行了批判,并用形象的比喻說明其危害。他說,“一個人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躍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自我顯揚的反而不能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不能昭彰;自我誇耀的反而不能見功;自高自大的反而不能作衆人之長。“一個利器過分尖利,難保長久。一個人富貴而驕橫跋扈,會自取禍殃。“

由此可知,作為一個掌握大道的國家,不管其多麼強大,都應當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尊重他國,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

20世紀50年代以後獨立的非洲國家處于貧窮落後狀态,中華人民共和國自上世紀60年代起就援助非洲國家,不僅提供援助資金、無息貸款,還在非洲援建了著名的坦贊鐵路和20多座體育場館及大廈。中國對待非洲國家像兄弟一樣加以尊重,體現了老子所說的“大小國家互相尊重,大國對小國尤其要謙虛尊重”的理念。

四、大道之國不靠兵力逞強天下

《道德經》曰:“依照‘道’管理國家的人,不以兵力強大而逞強好鬥。窮兵黩武必然會得到報應。軍隊打過仗的地方,必然荊棘滿地、滿目瘡痍。大戰之後,必然會出現荒年。兵力強盛而窮兵黩武就會走向衰敗,這就叫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會滅亡。”

老子還說,“用強制的辦法治理天下是不能夠達到目的的。天下的人民是神聖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一定會失敗。若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偏執,所以不會被抛棄。因此,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措施及做法。“

在老子眼裡,掌握大道的國家應該是“聖人”領導的國家,“聖人”就是具有先人後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德的人。“聖人”領導的國家應當是和平的、祥和的、永遠不稱霸的。老子反對侵略戰争,反對用武力征服天下。他說,“武器是不祥之物,不是君子的器物,隻有在自我防衛的時候不得已才使用它。防衛勝利了也不要自以為了不起,因為戰争勝利而自以了不起就是以殺人為樂。樂于殺人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天下人的擁護的。”

老子告訴我們,國家強兵隻是為了自衛,而不是通過炫耀武力來獲取本國的利益,更不能通過戰争來掠奪他國财富。

綜觀曆史,可以看到,那些靠戰争起家妄圖稱霸世界的國家都隻能得逞一時,昙花一現。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妄圖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奪全球霸權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希特勒帝國、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無一例外地最終落得失敗的下場。

當今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依然存在,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冷戰思維、鬥争哲學、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在某些大國領導人和鷹派精英頭腦中依然存在,美國壟斷資本統治集團追求資本利潤最大化的動機促使和推動了極右鷹派領導人的好鬥與好戰。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在國際社會惹是生非,在一些國家煽動反政府武裝打内戰,挑起局部戰争。

老子《道德經》所闡發的國際關系思想為弘揚和平、合作與和諧的國際關系倫理,為當今世界大道之國的道德準則的建構提供了深刻的啟示。老子的和諧思想對于人類社會跳出沖突與戰争的窠臼,走向和平發展的光明大道指明了方向。

如今,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利益密切相關,人類的命運緊密相聯,各國人民求和平、求發展、求合作的需求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巨大動力。中國倡導的“建設和諧世界”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符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如果世界各國能夠認同大道之國的道德準則,并向這個方向努力,世界就會逐漸走向安甯與和平,那種危害人類社會的“唯我獨尊”、“唯我至上”的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終将被曆史潮流所淘汰。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