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克用 張燕婷
新背景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特點
全球化、人口在城市大規模集聚、人口流動快捷是現代社會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背景,因此,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有以下三個特點:
1.疫情暴發并非小概率事件。從源頭來說,疫情災害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有自然災害,有意外事故,還有人為破壞。即使剔除各種有意無意的人為因素, 疫情災害也一直潛伏在我們身邊。氣候變化、城市化、高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及頻繁大規模的人口流動, 都為病原體的出現和傳播創造了條件。我們必須打破“恐慌-忽視-再恐慌-再忽視”的模式循環,持續地進行制度建設與能力提升。
2.經濟實力不決定衛生安全。很多人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決定了它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水平。但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權威研究表明,國内生産總值(GDP)和人均GDP 水平, 與一個國家的衛生安全指數隻存在較弱的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任何國家在面對疫情災害時, 都可能受到重創、陷入混亂。
3.疫情防控要講科學、重技術。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 病毒造成的後果比任何恐怖行動更嚴重, 世界需要清醒過來并将這種病毒視為頭号公敵。對付這樣特殊的“敵人“,一定要充分發揮專業人士和專業隊伍的作用,做到精準打擊。不但要有勇氣和信心,還要有專門的訓練和專業的裝備,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犧牲, 最大程度地減少次生災害。
理清能力建設的要點
1.預防能力。主要是預防病原體的出現或釋放, 預防工作的重點是:(1) 對抗生素耐藥性的監測與控制;(2)對動物源病(人畜共患病)的國家規劃和監測直報系統,以及動物健康專業人員隊伍建設;(3)對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培訓演練、人員審查;(4)對雙刃研究項目的監測和控制;(5)對免疫接種的推廣普及。
2.監測和報告能力。主要針對可能引起國際關注的若幹種流行病進行早期監測和報告。重點工作是:(1)國家實驗室的能力建設、質量安全控制;(2)傳染疾病的實時監測和報告,特别是實驗室和政府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政府和公衆之間、國内和國外之間電子監測報告系統的互通、共享和開放,以及其中的保密問題;(3)流行病學專業隊伍建設;(4)人類、動物和環境多領域跨部門的數據整合。
3. 快速反應和抑制疫情傳播能力。主要包括;(1)國家應急預案的準備和演練;(2)疫情期間衛生部門和安全部門的合作機制;(3)信息公開和風險溝通機制(政府網站、社會媒體);(4) 基礎通訊設施建設和互聯網移動手機的普及;(5)貿易和旅行限制。
4.充足強大的醫療系統。主要包括:(1)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救治能力(專業人員和設施配置);(2)醫學應對措施的應急儲備、應急購買、應急發放,如抗生素、疫苗、診斷工具、治療手段等;(3)醫療可及性,既包括全民享有高質量、可負擔的醫療服務,也包括對醫務人員的優先救治權;(4)疫情期間政府官員與醫護人員的溝通機制;(5)院感監控追蹤和個人防護裝備供應;(6)快速測試和批準新藥、新技術的能力。
認真反思經驗教訓
“非典”以來,我國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方面有了很大進步, 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仍暴露了一些短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提高公共衛生預防水平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例如,一些傳統的陋習(我國肝炎患者人數衆多,不能說與中餐的用餐方式無關)沒有革除,曾經導緻“非典“傳播的野生動物仍然出現在餐桌上。
二是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疫情被發現時錯失了應對的黃金時間。這反映出,我們缺的不是專業能力, 而是正确處理行政權力與專業能力的關系問題。國家既然設置了相應的專業機構,就應該賦予其相應的職責和履行職責的職能。
三是壓實省級監管職責。如何處理好中央與地方在公共衛生事件中的關系,也是值得反思的問題。重大疫情發布權理應在中央,但能否考慮給省市更大的權力呢?特别是在城市人口密集度高、交通越來越發達、人口流動迅速的背景下,發布全國性指令不僅決策難度高,而且影響面很大。如果将公共衛生應急權力适當下放, 壓實省級責任,可能更有效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正确認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點、具備相應的四種能力、認真反思經驗教訓都還不夠,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保護人民群衆免受疫情災害影響的強烈政治意願。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始終把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舉措,被世衛組織專家給予高度評價,這正是我黨“執政為民”理念的最好體現。
(作者分别系beat365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轉載自《思想理論動态參閱》第47 期2020 年4 月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