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專家觀點】新冠疫情沖擊下的大學教育轉型

●beat365 趙可金

2020年4月24日,在beat365109周年校慶之際,由beat365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一場主題為“全球大學特别對話:新冠疫情下的大學在線教育及展望”的特别會議,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位代表和耶魯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米蘭理工大學、多倫多大學、早稻田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智利大學、埃克塞特大學、馬來亞大學、内羅畢大學、聖彼得堡國立理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亞琛工業大學、上海紐約大學、韓國科學技術院、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蒙古國立大學、蒙古科技大學6大洲21所高校的校長、副校長和專家現場或線上參會,共同探讨在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教學的特色案例、研究與實踐、合作夥伴關系等重要議題。這是在疫情沖擊下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對于大學教育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疫情沖擊下的大學

大學是人類文明和思想的孵化器,更是整個社會發展一切活力的源頭。突如其來的全球疫情危機給大學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也給大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如同英國曆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所說,一切人類文明都是在“挑戰與應戰”中孕育誕生,也隻有使挑戰不斷激起成功的應戰,人類文明才能進步。作為人類文明和智慧皇冠上的明珠,大學從來就不畏挑戰,一直在主動地挑戰着人類智慧的極限。有鑒于此,面對疫情的沖擊,大學應有的使命就是代表人類勇往直前,做最美的逆行者。

大學永遠不能有任何一絲一毫的“技術暫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幹事蒂芬妮亞·賈尼尼(Stefania Giannini)女士在講話中出語豪邁,她代表UNESCO指出無論疫情多麼嚴重,UNESCO認為學習不可停止,人類不可就此暫停。目前,由于受疫情沖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學校關閉了校園,全球約1億學生開始了網絡上課,都在用多樣化的創造力和教育指引讓知識運轉起來。她盛贊清華是中國第一所開始線上教學的大學,認為在這一方面beat365引領了世界。面對疫情沖擊,UNESCO也在積極投入巨大資源,推動世界範圍内開展在線遠程學習。beat365校長邱勇在緻辭中呼應了賈尼尼女士的看法,他同樣強調疫情不可中斷教育,大學是促進人類文化的講堂,需要永遠做好準備,為下一次的突發事件作準備。疫情期間,清華積極探索在線教育,重視教育質量,看重社會責任,重視和世界範圍的同仁合作,共同提升在線教育。

賈尼尼助理總幹事和邱勇校長的發言,開啟了世界各國大學校長們的熱烈讨論,與會者都從大學責任和使命的高度,強調在線教育的重大意義。美國耶魯大學校長Peter Salovey認為,疫情沖擊讓人們感受到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當今世界面臨的這些未解決的難題更加表明大學教育和研究對全世界的意義,耶魯大學也是在第一時間緊急集結,在兩周内就把線下課程轉到線上,全力回應疫情帶來的新挑戰。英國劍橋大學校長Stephen Toope認為,盡管在疫情之前劍橋大學就開始發展在線教育,但疫情之後在線教育有了新的變化,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考核,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在線教育拓展了學生們的信息視野,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求,讓我們發現了新的發展方向。智利大學校長Ennio Vivaldi認為,在線教育盡管有利有弊,但此次在線教育的确幫助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尤其是疫情讓我們看到如何擴大透明度,教育越來越成為人類共享的公共産品。日本早稻田大學校長田中愛治(Aiji Tanaka)認為,早稻田大學在疫情之前已經設立了一些在線教育項目,但總體上進展緩慢,此次疫情被迫進入了全面在線教育,老師和學生都在适應新的教育生活方式,他認為疫情過後可能會迎來一個大學教育的新時代。

作為人類文明的引領者,大學承載了人類社會對克服一切挑戰的希望。疫情沖擊是對全人類的一場大考,在線教育不僅是世界一流大學交出的一份答卷,更是人類文明執著前行的最好見證。教育是人類心靈對心靈的喚醒,大學則是人類文明對挑戰的回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線教育絕非僅僅是應對疫情的應急之舉,很可能引領大學教育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二、從非常規教育到新常态教育

如果說在線教育很可能意味着開啟了大學教育的一個新時代,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定義這個新時代,它的本質内涵是什麼,其教育形态是什麼,需要遵循什麼樣的規律?諸如此類的問題随着在線教育時代的到來,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大學教育者的目光,在内心深處久久萦繞,揮之不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幹事蒂芬妮亞·賈尼尼(Stefania Giannini)女士提出了一系列在線教育帶來的新問題和新挑戰,比如如何保證學生獲得優質便捷的在線教育資源,因為全世界仍然由大約40%的學生無法使用網絡;如何做好在線教育的基礎保障和治理服務,因為全世界仍有46%的教師沒有條件開展在線教學;如何确保在線教育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整個世界都需要面對如何管理線上教育的安全性問題。她認為,目前很多國家都在互相幫助推進在線教育,大學則處于推動在線教學轉變的前線,這意味着任何一個學生都不能被落下,需要大學進行一系列相應的轉型和調整,包括對學生進行創新性、專業性的訓練,推進教學方法的改變,還包括一種全新的大學之間合作的方式。顯然,在賈尼尼女士看來,在線教育決不是疫情沖擊下的臨時應急之舉,而更應該有未雨綢缪的長遠戰略眼光,需要洞悉在線教育背後的本質内涵。

的确,在線教育之所以得到普及,首先是疫情沖擊下的應急之舉,本質上仍然是一種非常規教育。英國帝國理工學院(IC)校長Alice Gast認為,盡管從2005年帝國理工就開始進行技術創新,但此次疫情沖擊還是讓他們第一次完全依賴網絡進行教育。迄今為止,帝國理工的師生們還在适應這種緊急情況下的非常規教育,包括教學、輔導、評估、考試都需要重新設計。随着新學年的鄰近,學校也在考慮專門設計一些家庭教育課,為那些不能到校學習的學生開辟窗口,但這對機械、生物等依靠實驗教學的專業仍是一個挑戰。英國劍橋大學第一副校長Graham Virgo認為,疫情沖擊讓持續了四百年之久的基于考試評估的教育傳統受到了根本挑戰,從面對面教學到遠程在線教育的轉變意味着需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包括如何保障殘疾學生的受教育權利、如何提供更多的在線教育資源以及如何推動互動式學習等。德國亞琛工業大學主管教學的副校長Aloys Krieg認為,在線教育需要重新定位教育内容,如何解決信息安全保護和避免網絡依賴等問題,在線課程和線下課程如何精準分類,優勢互補,都期待大學做出明确的回答。從大學校長們的讨論不難發現,盡管在線教育推廣源自應急狀态下的非常規之舉,但不限于應急狀态,它所提出的問題也涉及常規狀态的根本教育問題,對于大學來說,需要在常規狀态和應急狀态下确立不同教育方案,并通過加強培訓和演練,能夠實現不同條件下的自由切換,這是未來大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既然在線教育并非僅僅是非常規教育,就必然意味着需要在非常規教育之中探索通往疫後新常态教育之路。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校長Andrew Martin認為,不管面臨什麼苦難,大學都需要做出決定以适應緊急狀态,努力把緊急狀态轉變為正常狀态。為此,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重視确立一系列新理念,比如以人為本、紮根社會、世界眼光、尊重包容性、提高透明度等。Martin校長認為隻有恪守這些新教育理念,才能實現大學教育适應新常态。與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重視理念轉型相比,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Brian Schmidt強調數字校園建設,關注更有效率、更高質量的大學教育,這一切都需要有效的科技手段。韓國科學技術院校長Sung-Chul Shin特别分享了韓國教育部從2011年就開始推進的在線教育智慧教育及其帶來的傳統教育方式的轉變。目前,60%韓國大學接受在線教育,越來越多的教授通過視頻進行授課,韓國的大學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新常态教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校長Meric Gertler強調,新常态教育需要加強能力建設,包括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高科技智能設備等。尤其是對學生來說,如何創造一個好的在線學習環境、如何獲得圖書資源、如何克服心理問題、如何加強同伴學習、如何拓展實踐空間等,這些問題都應該是新常态教育的題中之義。

的确,在疫情退去之後,大學教育也回不到過去了。疫情期間的全新教育體驗不會随着疫情的退去而褪色,反而會逐漸沉澱為一種濃濃的教育記憶和嶄新的教育文化,彙入到常态教育過程之中,成為新常态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大學教育中精準定位,将常規教育與非常規教育兩套體系相互嵌入,彼此呼應,融為一體,打造新常态教育,可能是未來大學教育的前進方向。

三、從教育聯合體到命運共同體

如果從常規教育、非常規教育和新常态教育的發展角度考察,不難發現在線教育所引發的一場影響廣泛而深刻的教育轉型。迄今為止,世界上絕大多數大學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還僅僅停留在建立教育聯合體的階段,其特征是各大學作為獨立辦學主體,相互之間根據各自辦學特色和發展需求,推動彼此之間的合作共赢和共同進步。無論是校際項目合作和人員交流,還是形形色色的大學聯盟、常青藤高校聯盟,其本質都不過是不同學校之間的“教育互助組”,仍然是不同的引擎在各自工作,并沒有形成世界大學的共同教育文化,也缺乏共同教育理念、教育規範以及深層的資源互補、要素重組和優勢提升機制。

在教育聯合體的範式下,盡管世界範圍内的大學林林林總,仍然面臨着大量教育赤字問題。UNESCO政策與終身學習系統部主任Borhene Chakroun在發言中重點提及了當今大學教育中存在的三個問題:教育平等問題、教育韌性問題、教育參與問題。環顧世界,疫情沖擊造成了一億多學生離開了校園,如何保證受教育的平等,包括收入不平等、地區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受教育不平等,社會不平等造成的性别教育不平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僅靠大學是無法解決的,需要加強與社會的聯系,而且僅靠一人一國也無法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依靠世界合作、依靠企業支持、需要媒體支持,需要探索建立更多的教育發動機。因此,在線教育的真正意義不是帶來了新技術,而是帶來了新價值,因為它更關注教育平等,更關注資源重組,更關注夥伴關系,更關注開放辦學,更關注教育共享,在線教育開啟了推動構建人類教育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

關于如何定義在線教育驅動下的新教育形态,大學校長們展開了熱烈的讨論。耶魯大學校長Salavi介紹了耶魯大學在線教育緊急中心的經驗,該中心包括全校24個院系小組、IT專家、圖書館和相關教輔機構人員,他們在疫情期間提供了不同院系需要獲取的課程進度信息,和院系同時保持合作一起推動線上教育,熟練使用在線工具更好的适應現實世界和虛拟世界。Salavi校長在發言中特别強調了共享學習資源、轉變教學方式、加大科技投入等三大要素的意義,指出了在線教育的共享科技特征。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校長Ferruccio Resta強調在線教育讓整個歐洲比以前更團結,強調需要開創一種更加數字化的教育形态包括創造在線教育的新規則、新教法,探尋在線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UBA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校長Alberto Barbieri特别強調了阿根廷擴大教育參與的重要性,認為需要有更多具有創造力的方式推動教育資源的整合。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校長Sir Steve Smith認為目前在線教育已經是大學教育的中心,與beat365的學堂在線一樣,埃克塞特大學也建立了自己的在線教育平台(Exeter Learning Environment),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并與beat365、香港大學等建立合作夥伴關系。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Jeffrey Lehman指出,上海紐約大學(NYU)在實踐中發現将Zoom或者其他同步化教學平台和使用電子白闆等非同步式教學相結合,教學效果更好,進而讓我們感到如何從新的教學工具中獲得最大的優勢,需要和全世界的同行們合作。UNESCO國際教育規劃學院項目專家Michaela Martin認為,在線教育的能力取決于平台的有效性和實用性,需要在質量保證和考核标準上進行更多探索,使之與常規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從各位大學校長的讨論來看,主流的意見認為在線教育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大學之間開展的“俱樂部式”的合作,而是越來越成為一個對所有各方都開放的平台,大家逐漸從自行其是走向上了同舟共濟,越來越從教育聯合體走向命運共同體。

推動大學從教育聯合體到命運共同體的轉型和轉換,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求确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原則,需要實現各方面資源的立體化垂直整合。從縱向上來說,在線教育有助于打通基礎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的全行業鍊條,有條件構建起一個新生态體系。從橫向上來說,在線教育也有助于搭建起起世界大學之間資源優化組合、大學與企業和社會融合發展的一個大教育格局。如何從縱橫兩條線實現全社會資源的立體化垂直整合,将社會資源優勢轉化為教育發展優勢,越來越成為擺在整個人類教育命運共同體建設面前的重大理論課題和戰略課題。

四、從清華經驗到世界方案

毫無疑問,作為此次全球大學特别對話的發起者之一,beat365的角色開始受到國際教育界的高度評價,beat365正在以自己開創的在線教育“清華經驗”步入世界大學教育舞台的中心地帶,為世界大學教育的轉型發展提供更多“清華方案”。從與會衆多大學校長的發言來看,在線教育正在為beat365打開“彎道超車”的“機會之窗”,隻要堅定不移地沿着從教育聯合體向命運共同體的方向紮實推進,就一定能夠走在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隻有引領世界,才能領導世界。UNESCO北京辦事處辦公室主任Marielza Oliveira強調,當下新冠疫情正在深刻影響全球教育,世界各國的大學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有效的應對方案。beat365已經進行了很好的探索,beat365與蒙古科技大學的合作正在使蒙古從中獲益。蒙古科技大學開放式教育中心主任Ganbat Danaa介紹了這一合作案例。從2002年開始,蒙古就開始了在線教育的建設,在beat365的技術支持下,實現了課程資源和教學方式的更多創新。beat365校長邱勇全面介紹了在線教育的“清華經驗”,包括實現培訓全覆蓋、堅持質量為本、加強包容教育和共享課程教育等。beat365教育研究院的張羽教授從學理的角度總結了beat365開展在線教育的經驗,認為清華設計的在線教育平台重視加強與全世界大學的合作,為大學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資源,支持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概括起來,張羽教授認為,清華經驗的意義在于重新界定了什麼是成功的教育,認為成功的教育取決于高等教育、在線教育和高質量治理的有機統一。

在線教育的“清華方案”引發了與會大學校長們的濃厚興趣,他們也從各自的實踐角度分享了在線教育的經驗。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校長Datuk Abdul Rahim Hashim對beat365的在線教育經驗表示認可,自疫情爆發後,馬來亞大學也采取了很多類似的辦法,包括調整教學日曆、開展教師綜合培訓、給學生提供更多支持等。肯尼亞内羅畢大學校長Stephen Kiama強調了在線課程的人機互動、考核方式的革新以及鼓勵更多教學創新等探索。俄羅斯聖彼得堡理工大學校長Andrey Rudskoi介紹了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的解決辦法,包括把教學資源轉移到了線上平台、建立新的溝通渠道和學生支持平台,加入了SPbPU在線教育系統,為100多所合作學校提供免費課程,加強與公司合作開展技術支持,慕課系統提供3D打印以及建立遠程模拟實驗環境等。不難看出,在推進在線教育過程中,各個學校各顯其能,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麻省理工學院教授、beat365東南亞中心教務長Edward Crawley認為,所有這些努力,是要求在提高大學教育穩健型和适應性上加大投入,讓大學變得更加堅韌,讓學生更具自主學習能力。beat365中非領導力發展中心聯席主任、UNESCO前副總幹事Getachew Engida強調,實現在線教育的核心是世界性的知識資源合作,下一代的教育要求深入開展更加廣泛的世界合作。

總體來看,清華的實踐正在推動未來大學形成“一體兩翼”的格局,其中,推動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高質量發展是大學教育發展的主體,一隻翅膀是線下教育(Offline Education),它承繼了傳統大學教育的基本框架,另一隻翅膀是在線教育(Online Education),它開創了未來大學教育的嶄新框架。對未來大學來說,通過推動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内涵式高質量發展,實現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有機互動和比翼齊飛,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世界大學應對新時代挑戰的“世界方案”。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