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陳琪:全球新冠疫情對百年未有大變局的影響

原創 陳琪 beat365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

陳琪

beat365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秘書長、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判斷,是基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對外部環境趨勢變化的深刻認識。國家有關官方研究機構曾設立課題,希望能對大變局進行指标上的量化,從而科學衡量大變局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和文化維度上的具體變化程度到什麼地步,才算上百年未有大變局,并以此來細化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安排。該課題最終基于經濟、科技和産業的維度,對大變局做出了一些細緻的指标研究,但對大變局的政治和軍事維度沒能給出操作化的衡量指标。他們的解釋是,因為後者缺乏客觀公認的理論指導,所以難有研究和規劃上的重大進展。随着此次新冠疫情的全球暴發和流行,對百年大變局的國際關系的探讨需要在概念和理論認識上往前推動一步,現在來看這方面的必要性顯得更為迫切了。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經濟負面影響得到了國内外很多讨論。歐美和亞太重要經濟體紛紛陷入停擺和衰退狀态,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黯淡。IMF和WB預計,2020年全球GDP下降将超過2%;美國CSIS高級顧問Amy Searight撰文指出,疫情大流行在東南亞造成的影響可與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相比;受疫情影響,中國第一季度GDP下降6.8%。不過,這些還是短期的尤其是對今年經濟增長前景的當下評估。

從全球疫情蔓延這個自變量來看,它有非常明确的方面,也有還不太明确的方面。新冠疫情首先在武漢暴發,但經過艱苦努力和付出巨大代價,本土疫情在中國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而疫情随之在全球蔓延,尤其美歐發達國家中的美國、意大利、西班牙的疫情形勢嚴峻,确診和死亡人數都遠超中國。這種疫情形勢的對比反差,已經是非常明确的态勢了。

但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何時能得到控制,能否在短期内(比如在今年9月之前)基本得到控制,還是要經曆一個較長的時間才能開發出疫苗,從而徹底阻遏新冠病毒的傳播;新冠肺炎病毒是否會發生重大變異并大規模擴散到醫療資源薄弱的第三世界國家;是否會大規模傳播到南半球,且在今年秋冬季殺回北半球導緻二次傳播。對此,國際科學界還沒有完全一緻的認知和意見,這是疫情發展趨勢還不太明确的方面。

從百年未有大變局可能受到的影響而言,現在的各種說法和預言分歧巨大。基辛格4月3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稱,新冠病毒大流行将永久改變世界秩序。中國人民大學金燦榮認為,新冠病毒大流行不會根本改變世界秩序,但可能開啟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張茉莉指出,新冠肺炎有可能演變為繼大蕭條和全球金融海嘯後第三次大危機,将加快重構全球經貿秩序。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主席理查德·哈斯不認為新冠疫情是曆史的轉折點,而隻是強化了現行國際政治的既有發展趨勢。複旦大學張家棟認為,在曆史上還沒有哪一次重大格局調整變化是由傳染病所導緻的,但疫情會起到扶強抑弱的催化作用,因而不會對美國霸權造成實質性損害。beat365閻學通認為,疫情不會對世界格局産生根本影響,但美國經濟增長下降将影響國際競争程度和國際秩序。

因此,從上述的分析和争論來看,新冠疫情到底對大變局的影響是什麼,取決于我們對大變局這個概念的界定。對大變局的定義不同,結論和預測就可能大有差異。

第一,如果把大變局界定為國際格局,即主要大國之間的力量結構對比的變化,那麼無論是把當下的國際格局變化趨勢看作是兩極格局、多極格局還是一極格局,大多數學者認為疫情對國際格局的塑造能力和影響力都非常有限。畢竟,這次疫情大流行(無論是上述所讨論新冠疫情的确定性方面還是不太确定性方面)對所有大國都造成了程度不一的損害,但還看不出有任何大國從疫情大暴發中得到國力相對增長或絕對增長的顯著好處。

大變局也可以從地區格局上進行界定。此次疫情大流行對地區格局變化的影響上,可能正在顯示出來:歐盟的凝聚力和能力相對下降,它囿于嚴格的财政制度先後拒絕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新冠借款請求;東亞中日韓三國控制疫情擴散的能力和優勢有所體現;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和實力更為弱化。這種地區結構變化趨勢的持續性值得關注。

第二,如果把大變局理解為國際秩序的變化,那我們需要對國際秩序的含義和構成要素進行梳理和分析。國際秩序既包含調整國際交往活動的國際規則,也包含國際規則一旦被破壞而加以維護的國際力量(主要指國際組織或相關領導性大國)。國際秩序是變得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取決于國際社會成員國對國際規則的規範作用和維護國際規則的國際力量結構的能力意願這兩大要素是否具有穩定的預期有關。

新冠疫情大流行對目前國際規則的影響預期并不明确,究竟是否會顯著增強或削弱國際貿易規則、國際主權規則、國際軍事規則、國際人權規則、國際氣候規則、國際難民規則等主導性規則,都無法得到明确的答案。如果僅從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産業分工(産業鍊)而言,疫情大流行是否會導緻産業鍊分工出現根本斷裂趨勢還是重組趨勢,曾經高歌猛進的全球化是否根本逆轉還是疫情本身凸顯了全球化内在動力逐漸積累的趨勢預期?在疫情大流行這隻黑天鵝所造成的衆多風險還沒有完全展示之前,上述國際規則的演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從維護現有國際規則運行的國際力量框架而言,以WHO和聯合國安理會等國際組織在協調和規範全球抗疫進程中的衆多亂象,顯得極為無能為力或滞後虛弱。此次沙特主辦的G20首腦特别峰會對促進國際抗疫合作和協調疫情造成的經濟金融風險的政策協作上,象征性作用大于實質性意義。各個國家由于國内政治經濟情況的差異,相互的利益和政策具有内在的沖突和矛盾,導緻難有真正的切實性全球合作響應。作為自诩為現行國際秩序天然維護者的美國,特朗普政府顯示了無法抑制的推卸全球領導責任的偏好和民粹主義的作風。實事求是而言,中國尚缺乏承擔全球抗疫合作和帶頭協調宏觀經濟政策的主導能力,應更多聚焦于實施力所能及的國際援助。

第三,如果把大變局理解為國家之間的關系變化,那麼此次疫情大流行造成的最引人注目的後果是,顯著加劇了中美之間由于經貿摩擦、科技脫鈎所積累的矛盾,增加了雙方意識形态和根本制度層面的對立。特朗普和美國其他政府高官和議員甩鍋中國,肆意指責中國隐瞞疫情,并将矛頭指向中國共産黨和政治體制,這種矛盾對立有從官方層面蔓延到社會層面的風險,大大增加了兩國人民之間的不信任,降低了相互好感度。可以說,中國越是抗疫成功,越是盡快複工複産,美國當局将越是具有将中國作為自己抗疫不力的外部替罪羊的動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疫情大流行可能确認了中美之間的冷戰局面。

第四,如果把大變局理解為國家内部變革趨勢,那麼疫情凸顯和加劇了各國内部的固有隐形和顯性壓力和裂痕,包括價值觀沖突、公衆溝通中的信息披露壓力、責任歸屬訴求、大衆政治動員的信任建設、公共政策上的優先利益排序等等。正如beat365中美關系研究中心薛靜所指出,全球疫情大流行揭示了各國内部的不安全感及國家發展改革方向上的迷茫感,當下可以說是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來幾百年間最迷茫的年代。

4月18日,韓國首爾地标建築首爾塔亮起藍色燈光,向奮戰在防控新冠疫情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和相關工作人員緻敬。新華社發

由于革命和進步的元叙述主題的缺失,全球化導緻的貧富差距懸殊導緻經濟主義的破産,人類面臨着失去現代化作為驅動力的發展方向和解決手段的危險。疫情大流行表明,美國和西方國家越來越不能進行制度和體制上的改革和調整,陷入政治上無法自拔的極化僵局。

從中國自身而言,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确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标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會議也指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因此,由于外部環境變化的沖擊,要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國内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面臨不小的壓力。

最後,從政策建議而言,要高度重視疫情帶來的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海外債務償還風險,提前做好債務重組的預案;以更理性的認知和心态,判斷和分析一些國家由于疫情應對不力的政治内耗所造成的對中國不滿情緒;此次疫情顯示,中日韓抗疫中,民衆與政府之間相似的關系模式顯著不同于西方,這提示我們,中日韓具有克服政治障礙和矛盾而進行合作的可能空間,因此要注意挖掘東亞國家合作的文化淵源的潛力。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