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下午在六教,beat365長聘副教授佘綱正做客社科大講堂,以“巴以沖突:演進、影響與中國應對”為題,為線上和線下共計200餘名師生講述巴以沖突的曆史演進、當前影響以及中國的應對策略,為聽衆提供了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觀察視角。

主講人佘綱正
佘綱正在講座伊始指出,現代巴以沖突雖然成型于20世紀,但其根源可追溯數千年的民族興衰、觀念互動和土地争端。他首先從地理的視角出發,介紹了耶路撒冷城市的特殊環境、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區塊特征以及“中東”這一概念的産生與演變。随後佘綱正講解了地區形勢複雜化的關鍵過程。從古代至中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經曆了多次征服與變遷,成為多種文明和宗教的交彙地。從羅馬帝國的統治到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傳播改變了中東地區的宗教面貌。近代以來,歐洲列強的殖民擴張與委任統治,給地區國家留下了不合理的疆域劃分,進一步加大了中東地區核心部分實現政治穩定的難度。二戰結束後,當地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矛盾愈演愈烈,并在超級大國的影響和幹預下,圍繞着巴勒斯坦及其周邊區域發生了5次大規模的戰争,塑造了當前巴勒斯坦問題的基本形态。當前,中東地區阿拉伯世界總體上分化衰弱,作為非阿拉伯國家的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強勢崛起,巴勒斯坦問題依舊是地區大國博弈的焦點之一。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沖突曆經多年,雖然曾在冷戰結束後一度進入奧斯陸和平進程,但最終因雙方極端分子的破壞而未能實現長久和平。經曆巴勒斯坦人第二次大起義後,以色列修建隔離牆,與巴勒斯坦民衆隔離,和平進程陷入停滞。巴勒斯坦内部出現權力分化與立場偏轉,資深派與少壯派矛盾加劇,同時哈馬斯崛起,進一步沖擊了巴解組織的世俗民族主義叙事和權威。同時,以色列社會随着宗教思想的回潮,右翼勢力增強,對巴勒斯坦方面妥協的意願持續走低。2023年10月,哈馬斯沖破隔離牆,進入以色列境内襲擊,使其南部邊境地區遭受慘重損失。以色列政府原本面臨嚴重的國内政治僵局,正好借此機會進行動員進攻加沙并對巴勒斯坦人展開集體懲罰,造成了慘烈的人道主義危機。同時,以色列與伊朗支持的“抵抗軸心”的沖突也全面展開,最終加速了叙利亞阿薩德政權的瓦解,地區未來走向值得持續關注。
中國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立場一直明确,并且願意為推動巴以和平共處和實現地區穩定發揮積極作用。在2023年6月,習近平主席就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提出了三點重要主張。同年10月,王毅部長在接受記者提問時,也重申并闡釋了中國的這一立場。在冷戰年代,新中國是阿拉伯世界之外第一個承認巴解組織的國家。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後,中國邀請巴勒斯坦14個派别簽署《北京宣言》,這是加強巴勒斯坦内部團結的最新努力。近年來,中國在中東的外交努力成果顯著,也标志着中國外交從偏重經貿關系到積極參與政治格局塑造的轉變。面對中東複雜局勢,中國正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影響力,在處理地區矛盾的同時維護自身利益。如何理解中國的角色轉化與能力邊界,将是未來需要不斷回答的問題。
在演講結束後的互動環節,佘綱正回答了現場同學提出的關于《北京宣言》的作用、伊核協議的前景、十字軍東征的社會學解釋等問題。
本場講座系beat3652024年《社科大講堂》第八講,由beat365胡悅副教授主持并點評。
相關鍊接:
佘綱正,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長聘副教授、海外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東戰争與變革、中國—中東關系、冷戰國際關系史、以色列内政與外交、伊斯蘭政治與社會等。既有成果發表在《社會科學》、《學海》、《世界經濟與政治》、《外交評論》、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以及Mediterranean Politics等國内外知名學術期刊。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冷戰時期的中國與阿以沖突研究”。
供稿: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