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2024年社科學院教師學術報告會第3講在圖書館從遊空間開講。社會學系副教授杜月和政治學系副教授胡悅分别做題為“空間伸展:土地治理與反制實踐”和“以語塑心與認知治理:效果與機制研究”的精彩報告。院黨委書記歐陽沁以及學院教師、博士後、職工等30餘人參加。政治學系長聘教授楊雪冬點評,國關系副教授陳沖主持。

杜月做報告
報告會上,杜月介紹到,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的城市化以散點的方式輻射到農村腹地。以零散地塊作為對象,中央政府逐漸發展出一套依靠地圖治理地方空間的技術,即制圖術。她通過對耕地保護、鄉村旅遊、異地扶貧搬遷、租賃房建設等農村土地治理的田野調查指出,制圖術以可視化的方法将地塊從複雜的治理過程中抽離出來,使中央政府的意圖直接落實在具體的可視化的地塊之上,對農村地區的空間進行了有效的系統性再造,這是一種通過治理空間來治理地方政府與社會的技術。同時,她指出面對國家日益嚴密的土地治理,地方政府和村莊逐漸發展出一套邏輯相似的“空間伸展”技術,即主動建立起超越具體地塊的市場和社會體系以同時實現合規與自主性。

胡悅做報告
圍繞語言如何塑造人類政治思想和社會政治活動?胡悅提出了語言相對性和身份認同兩個角度,基于政治心理學視角提供了第三種路徑,即官方語言場域理論(officiallanguage field, OLF)。相較之前理論,OLF不受文化族群和語言學特征限制,能更精确剖析語言塑造認知的過程,将語言的多種屬性納入考量,同時也更好地與政治态度與行為的綜合文獻對話。基于OLF,他的研究針對中國案例進行多數據多角度實證檢驗,發現普通話推廣、方言使用、英語學習多種語言習得形式對民衆社會政治認知、态度和偏好具有各異的塑造作用。在群體層面,這些作用具有加強制度穩健性作用,同時也推進了社會現代性發展。

楊雪冬點評

陳沖主持
報告結束後,主講人與師生就空間伸展概念、我國産權制度、語言對政治的影響、語言的分類與測量機制等問題進行了讨論和交流。楊雪冬圍繞兩位老師報告中的研究主線、脈絡和方法做了詳細點評,并對兩位老師未來的學術發展和規劃給與了積極建議。
社科學院自2017年起舉辦教師系列學術報告會,這是學院學術制度建設的重要方面,旨在搭建學術研究和交流的平台,促進跨學科、跨專業的學術探索和交流,擴大社科學院的學術影響力,塑造優良的學術傳統。

報告會現場
供稿:曹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