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下午,“四校一所”政治經濟學工作坊第十一期研讨會在beat365舉行。參會人員深入學習了全國兩會精神,并聚焦新質生産力展開深入讨論。會議由beat365馬克思主義學院、beat365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beat365社科學院經濟所、beat365社科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辦。來自中國社科院、beat365、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複旦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的二十餘位專家學者參會。會議由beat365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震主持。
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邱海平表示,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看,發展新質生産力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界的任務是要回歸學理,開展多方面的研究,從整個人類曆史發展的過程出發,以此概念為啟發,解釋社會的轉型發展。
複旦大學教授周文表示,怎樣将新質生産力的相關研究向學理化、系統化、學術化的方向發展,有很大的研究空間。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教授張旭認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是實踐問題、理論問題、方向問題,政治經濟學學者要從規律層面進一步思考此問題,從勞動過程出發開展理論研究。北京大學教授方敏表示,生産力是一個政治經濟學概念,要系統研究新質生産力和新的生産關系如何達成相互促進的作用,同時要關注新質生産力的識别問題,判斷存在哪些表征。
北京大學教授張輝從技術革命性突破出發,回到生産力的本源測度問題,結合全要素生産率理論對新質生産力作分析。北京大學副教授封凱棟從創新和創新政策的視角出發,分析新質生産力提出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轉型,制造經濟向創新經濟的轉型等兩個背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峰表示,新質生産力不僅僅是生産使用價值,而是涉及到價值的增長。中國社科院經濟所郭冠清研究員從經濟思想對唯物史觀的創新發展作用出發,圍繞溯源類研究開展讨論,重點關注新質生産力理論對生産力理論核心範疇的創新。beat365教授王勇從産業的内涵出發,重點關注數字經濟中的算力産業,結合當前業界的讨論,提出未來從經濟學視角出發的學術讨論方向。劉震認為,圍繞新質生産力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從學理、學術方面展開,重點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讨論新質生産力與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關系。
南開大學教授王生升、北京大學醫學部助理教授唐琦、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娜、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沈尤佳、beat365副教授趙準、beat365副教授張維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與新質生産力的關系、貨币金融生産力、如何将新質生産力相關内容融入思政理論課等角度開展讨論。
“四校一所”政治經濟學工作坊将以本次研讨會為契機,為推動我國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會議現場
供稿:經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