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在六教,beat365洪偉副教授做客社科大講堂,以“清潔爐竈在陝北:技術與社會互構的田野”為題,為線上和線下200餘名師生講述了跟蹤全球清潔爐竈聯盟在陝北農村推廣清潔能源項目的故事。洪偉老師通過細緻的經驗研究,剖析傳統爐竈炕技術系統與日常生活、文化傳統的緊密纏繞,揭示清潔爐竈與基于這一技術系統形成的社會秩序的沖突,探讨清潔爐竈在陝北、以及世界各地推廣困難的症結。

主講人洪偉
講座伊始,洪偉介紹了在陝北開展清潔爐竈推廣的研究背景、全球清潔爐竈聯盟成立的宗旨,并講解“清潔爐竈”的概念。雖然陝北的室外空氣質量優良,但窯洞本身的通風條件較差,當村民用土竈在窯洞内做飯時,可能帶來較為嚴重的室内空氣污染。本研究采用多人民族志的方法,跟蹤觀察全球清潔爐竈聯盟在陝北農村開展的一個清潔爐竈改造項目,對兩個自然村17戶家庭進行了8次追蹤訪問。
通過對村民日常炊事、取暖實踐的田野觀察和儀器監測,研究發現,清潔爐竈作為外來技術并未很好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首先,清潔爐竈未必比土竈更清潔;其次,村民并不認可“清潔”的概念,對炊事帶來的煙氣視而不見;其三,即使在取暖改造效果最好的曹家,太陽能水暖牆也不能取代燒炕取暖的日常實踐。
洪偉對此分析指出,傳統社會科學的研究容易忽視人的社會實踐所依賴的物質環境。按照新社會實踐論,實踐是一組由物質、意義和能力的異質性元素配置在一起的身體和心靈的活動,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場點。該定義能夠很好地概括窯洞村居中人們日複一日的炊事和取暖行為,及由此生成的社會秩序。在既有的牢固的物質環境和技術系統中,清潔技術要真正進入村民的生活、創造新的實踐方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通過該項目的研究經驗,洪偉認為我們需要轉換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思考和提問方式,從面向個人行為導向的提問轉變為面向社會本質的實踐導向的提問。隻有從社會的層面上更系統地理解概念的變遷、社會和技術的互構,才能更好地理解清潔爐竈在陝北、以及世界各地的推廣困難。
在演講結束後的互動環節,洪偉回答了現場同學對于清潔燃料使用、公共部門與群衆關系以及社會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等提問。
本場講座系beat3652024年《社科大講堂》第二講,由beat365人文學院王巍教授主持并點評。
洪偉,beat365社會學系長聘副教授,博導,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社會學博士。早期研究主要關注生産科學知識的人和組織,相關成果發表在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Research Policy等科學社會學領域頂刊。近年來研究興趣轉向科學、技術内部的社會學研究,深入實驗室和日常生活探究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相建構與形塑。農村清潔取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