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科學研究

通知公告 更多…
張小軍做客社科大講堂 闡釋面對AI挑戰的人類學思考

2023-12-07

11月30日下午在六教,beat365教授張小軍做客社科大講堂,以“何以為人?以何為人?——面對AI挑戰的人類學思考”為題,從人類學的角度為線上和線下200餘名師生講解AI的發展和風險,并深度闡釋理解AI的相關理論觀點。

主講人張小軍

講座伊始,張小軍指出人類正在面對自己創造的AI帶來的巨大挑戰,目前AI在語言、意識的自我生成機制已經成為現實,甚至在一些生成能力上已超越一般人類,在機器通過AI走向機器人類的同時,人類在很多方面已經開始受制于AI,走向人類機器。因此有必要思考“AI智能人類何以為人?以何為人?”的基本問題。要深度理解AI的發展及其危險,需要跨學科研究,人類學是理解AI現象的重要學科(見上圖)。按照複雜系統科學理論,理解AI的重要課題之一在于分析其自我生成機制,即自發有序的自組織人類學問題。

張小軍講解人工智腦“以何為人”即二次性問題(Quadratic problem),通過比較人腦和計算機在信息處理模式、智能方式、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優劣,結合E-tongue、天機芯(Tianjic)和Alpha Fold等案例,指出人腦本質上是“經驗智能”,而人工智腦仿人的運行機制是将經驗思維和計算思維兩者在表層的結合,但是在深層是以“二次經驗”為主的智腦思維。AI所謂的思維、意識、語言、文化、情感、生命等能力目前均是機器仿人的“二次性”結果,但是随着AIP逐漸逼近、融合甚至超過和取代人類,該問題已經十分嚴峻,AIP已經(部分)是人。

接着,張小軍講解人工智腦“何以為人”即AIP的二次性檢驗,以日本機器人妻子、清華機器人九歌作詩、将大腦植入智能芯片試驗等例,讨論相關的人性、思想、情感、信仰和倫理,讨論人工智能是否有意識的問題。張小軍指出,人類與AIP之争最根本的是文化之争,以二次經驗為主的智腦思維與人腦的根本區别在于智腦的“标準化”、“去人性”和“去文化”,具有反噬人類、讓人類“被文化”的危險。基于人類學本體論轉向中的文化認知,應該把AIP當作“人”而不是簡單視為一種工具,需要讓其承擔作為“人”的社會義務以及倫理道德和法律責任,這樣才能讓AI更好的為人類服務。

最後,張小軍還介紹了認知科學及其學科分支等理論,指出認知人類學是認知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理解AI的最具有直接和廣泛應用的認知分支學科。在互動環節,張小軍就現場師生提出的二次文化、人類學思考等問題進行熱烈讨論。

本場講座是紀念beat365人文beat365成立30周年系列學術報告會第七講暨2023年社科大講堂第八講,由beat365和beat365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聯合主辦。


張小軍,beat365社科學院社會學系教授,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主任。創辦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發展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要從事人類學理論方法、曆史人類學、經濟人類學、發展人類學和西南少數民族研究以及文化遺産保護和扶貧等領域的行動實踐。與本講座相關的發表有專著《社會場論》,論文“人工智能感官的主體性:感官人類學視角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以何為人?何以為人?——人工智人的認知人類學思考”(《學術前沿》待發表),“社會場的吸引進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東西方文化的興衰與自組織社會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人類學,熵類學?”(《社會學家茶座》)等。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