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午,清華社會學師生學術沙龍第五期在beat365熊知行樓109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中,beat365社會學系應星教授以“從田野到曆史——打開質性研究‘雙軌并行’的新局面”為題,為現場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講座由趙一璋老師主持,到場參與的還有孫秀林老師、鄭路老師、杜月老師、李曉谕老師和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們。

講座開始時,應星老師首先引導大家反思當前社會學質性研究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單薄無力、懸浮無根”。田野調查的方法在大量質性研究中占據主導地位,但這些研究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似乎并不多。應星老師認為,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如果質性研究完全抛棄國家和政黨的視角,社會學就始終無法根除殘缺性和碎片性。第二,質性研究普遍缺乏曆史視野,特别是對中國革命史的認真探讨。
這就帶出了另一個問題:被寄希望于“面對當下重要問題”的社會學,是不是隻需要研究當下的社會?主流的社會學依然受到帕森斯确立的“傳統-現代”二元範式的影響,但如果追溯到經典時代,例如韋伯的比較宗教研究、福柯的“當前史”研究方法,就會發現所謂“社會學的想象力”,其中一個核心面向就是曆史視野。應星老師認為,當前的主流社會學研究雖然也沒有完全不顧曆史,但後者總是作為一種模糊的背景或者零星的案例出現,處于一個高度邊緣化的位置。費孝通晚年所提出的“拓展社會學的研究邊界”,其中的重要步驟不僅僅是在橫向上拓展經濟、政治領域,而且還有需要帶回曆史的縱深感,“把曆史帶回來”。應星老師并不止于在一般意義上強調曆史的重要性,而是更進一步思考,曆史或者傳統對于中國社會是否具有某些“特殊的重要性”?他認為,這種重要性來自兩點,首先是中國文明的延續性,再者是從“傳統”到革命所代表的“新傳統”。
應星老師通過三個具體生動的例子,來闡明當前流行的社會學概念是如何與革命史産生聯系的。例如“運動式治理”與“軍事地方化”、“行政發包制”與“軍事發包制”、 “單位制”與“東北體制”等。結合自身的研究,老師細緻深入地對上述案例展開了分析論證。如果不理解“從軍事再造社會”,就無法理解運動式治理;對于行政發包制的曆史基礎的理解,不能跳過革命戰争時期“統一領導,分散經營”的軍事組織實踐;作為“共和國長子”的東北解放區是黨經營管理大城市的一個起點,其中多種因素都與後來“單位制”的特點密切相關。
最後,應星老師提出,在社會學面臨“何去何從”問題的關頭,如果主動疏遠和避讓國家和政黨、市場和企業、法律和曆史等重要領域,那麼社會學将無力面對現代社會的重大問題。因此,要突破“國家-社會”範式之下“隻研究底層社會”的畫地為牢,也要在“傳統-現代”的格局中重新确立“傳統”一端的重要性。這就需要研究者們把握好觀念與經驗之間、現實經驗與曆史經驗之間的張力,超越學科之間的僵化邊界,克服學科定位的焦慮感,讓曆史賦予田野以厚度,讓田野賦予曆史以實感,做出“飽滿厚實、脈絡清晰”,“察其淵源、觀其流變”的質性研究和事件分析。

現場的同學和老師根據講座内容和自身的學習研究經驗,提出了若幹富有意義的問題:行政發包制與軍事發包制具有多大程度的可比性?“手工作坊”式的質性研究方法傳授,如何與科學主義背景下的教學體系對接起來?田野、理論、曆史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如何看待各種紛繁複雜的“傳統”之間的區别與聯系?應星老師基于自身的研究經驗和理論思考,對這些問題一一進行了細緻精彩的回答。
供稿:社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