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下午,由上海紐約大學禦風全球社會科學講席教授、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吳曉剛主講的學術講座“中國城市的社會凝聚力和集體效能感”在beat365邺架軒舉辦。講座由beat365社會學系孫秀林教授主持,三十餘名校内師生參加。

吳曉剛主講
吳曉剛教授首先介紹了社會學與社區研究的淵源,他回顧了社區(community)的概念是如何被提出的,以及中國語境下社區研究的發展動向。社區研究的起源始于社會學家回應18世紀以來的工業革命、城市化等社會進步帶來的巨大社會變遷而進行的社會理論構建。随着社會的城市化和現代化,社會學視域下把“社區”作為一個客觀實在和相對獨立的研究主體和研究對象來對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國古典社會學家滕尼斯對人為設計的人類結合形式提出的“社區”(Gesellschaf)概念。從德語的“Gemeinschaf”經由英語的“community”,受到芝加哥城市社會學派和英國社會人類學派的影響,滕尼斯原先在社會整體關聯方式意義上的概念所指逐漸演化成具體的地域性生活共同體。吳教授強調,中文概念的“社區”既包括“社”(social ties,community),也包含“區”(space,neighborhood)。中國學界對“社區”這一中文概念的引入源自英文“community”,由費孝通建議譯為‘社區’,經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師生集體認同采用,是為中國社區研究的1.0階段。1930-40年代,這一時期中國語境的“社區”概念是指“村莊社區”。在中國社區研究的2.0階段,“社區”研究的核心概念、研究視野和研究方法發生了從單案例到多案例、從鄉村到城市、從質化到量化的改變。他提到,在未來的社區研究中将越來越多地納入社會網絡分析、城市大數據分析等學科前沿方法。
一個凝聚力強的社會/社區,在面臨危機和困難時,民衆高度信任政府,願意犧牲眼前利益,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實現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标。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社會凝聚力對于構建可持續發展和韌性的經濟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社會凝聚力”作為一個核心理論概念和明确政策目标呼之欲出。“社會凝聚力”是一個可以統合個人、家庭、社會網絡、群體關系、社區組織以及國家認同的多層次、全方位的議題。從社會網絡分析、社會資本和社會信任到對社會分層的主觀評價、價值觀變遷等,都可以社會凝聚力的内涵、形成機制以及社會後果為線索,以實證數據為基礎,構建跨國比較體系,展現不同社會在凝聚力上的相對位置,分析不同國家間或國家内部的發展水平、人口構成、制度環境等對社會凝聚力的影響。在講座的後半部分,吳教授通過深圳、香港和上海等多個城市的實證案例介紹社會凝聚力與集體效能感的關系模型。在全球化時代,各國面臨着相似的危機和困境,都在積極尋求社會治理之道。加強社會治理,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民族自信心,最終目标是增強社會凝聚力。吳教授提出,加強社會凝聚力建設的意義重大,也對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服務于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課題。
在問答環節,吳曉剛教授與現場師生就不同城市社區的組織形式、社會網絡差異等問題展開學術探讨和互動。主持人孫秀林教授對本場講座進行了概括性總結。

講座現場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社會凝聚力這個議題正日益受到關注。本場講座是beat3652023年國際化能力提升計劃舉辦的系列活動之一。社科學院旨在通過舉辦系列活動,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對不同領域的學術興趣,提高學生的國際勝任力。
供稿:袁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