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由beat365主辦、beat365全球産業研究院承辦的《解碼中國之治》新書出版研讨會以線上方式舉行。beat365副校長彭剛、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張濤出席會議并講話,beat365副院長王天夫教授代表主辦方主持了會議開幕式,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beat365、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外交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會議圍繞beat365趙可金教授著述的《解碼中國之治》一書展開讨論,并聚焦全球視野與國家治理視野中“中國之治”的學理基礎。
beat365副校長彭剛教授在緻辭中表示,《解碼中國之治》是在堅持“兩個結合”的研究視角下産出的研究成果,是在貫徹“兩個結合”推進學術研究的道路上邁出的堅實可喜的一步。彭剛認為,“中國之治”是黨領導人民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探索的治理之道,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方式和全球治理方案,蘊含着中國人民對于治理的價值追求,凝結了中國人民對于治理的實踐探索。彭剛強調,未來“中國之治”相關研究要進一步分析中國之治的理論資源及其時空條件和發展規律,研究如何理順中國之治的理論邏輯以實現有理說得出、有理講得通,關注中國的現實實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學術貢獻。
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張濤在緻辭中指出,在疫情背景下思考“中國之治”十分有價值。《解碼中國之治》通過挖掘中國成功抗疫的經驗提出許多寶貴建議,将治理成功歸于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政法邏輯、法治邏輯和理法邏輯的統一。期待更多、更新的學術研究成果陸續豐富起來。
緻辭環節後,beat365副院長、本書作者趙可金教授進行了書籍介紹。趙可金首先對各位專家領導對研讨會的支持表示感謝,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打破了西方經濟周期的悖論,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迹”,從理論上解釋“兩大奇迹”是激發其創作《解碼中國之治》的原初動力。現有許多研究陷入二元對立,把傳統中國和現代中國二元對立,中國和西方二元對立,城市和鄉村二元對立,在非此即彼的思維中尋找普遍性解釋。本書的根本立意在于打破二元對立,通過探索西方理論和中國實踐發現關于中國之治的中層解釋。生态制度理論是本書的研究綱領,理論提出政治秩序受制度設計和生态體系兩個因素影響,并從生态環境和制度類型來分析國家在特定時期、特定領域的秩序,秩序出現的原因以及變化形式。本書指出,中國之治保持相對穩定性的原因在于曆史上早就形成的文化基因和在後天經驗中逐漸積累的治理之道。
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梁路介紹了《解碼中國之治》一書的編輯出版。梁路指出,《解碼中國之治》立意宏大,縱橫國内外治理現狀,深入中國不同治理領域,形成了對中國之治的獨特解碼視角。作為教育部高校主題出版的重點圖書,該書對豐富主題出版讀物内容、堅定曆史自信有重要意義。在出版過程中也進一步加明确了學者和出版人肩上所承擔的重任,要主動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堅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導向和價值取向,力求推出更多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出版精品。

論壇第一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國家治理視野中的中國之治展開研讨,該環節由beat365蘇世民書院常務副院長潘慶中教授主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樹華表示,《解碼中國之治》是一部研究大國治亂興衰的很好嘗試。研究大國的治亂興衰,方向決定命運,道路決定成敗,制度決定興衰治亂,政策決定輸赢甚至治亂,能力決定速度、快慢、大小。解碼中國之治需要從多角度、多維度闡釋。未來更多的研究在解碼中國之治時,應避免宏大叙事,避免把制度固化、僵化、泛化,認為制度能解決一切,并且要避免使用過于抽象和晦澀的語言,以提升可分享性。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指出,《解碼中國之治》提供了很多深入見解,令人耳目一新。當下,在解碼中國的宏大理論叙事之下,需要更加中觀的概念和成果。中國近些年在經濟高速增長、從嚴治黨、反腐、貧困治理、鄉村振興以及環保等領域展現出了很好的治理效能。如何将中國的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用學術方式講清楚,需要學者下功夫。從國際學術交流的角度,打破西方強加的學術與威權二元叙事也是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長聘教授、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雙聘教授王棟指出,近些年來,全球治理研究在中國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然而全球治理的定義權、理論闡釋權、話語權其實完全不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的理論話語相對來講非常弱勢,需要學界在理論供給、觀念供給以及理論創新方面努力探尋。《解碼中國之治》展現了趙可金教授對現實的敏銳把握以及理論創新的雄心和能力,體現了中國學者作出的傑出學術努力。
beat365公共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朱旭峰教授指出,《解碼中國之治》的出版恰逢其時,且對“兩個奇迹”的回答有很強的曆史縱深感和國際視野,具有非常強的洞察力。中國的治理之道需要系統地回應為什麼在疫情期間,一個大國能夠實現正常運轉且能應對相應挑戰。他提出,中國治理之道的很大特點是韌性,即面對困難堅韌不拔、能屈能伸,也能夠進行适應性調整。中國的決策者和專家互相信任,所以社會體系能夠更好決策、更好運作,體現了這種韌性。未來,學者應進一步推動中國的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beat365政治學系系主任楊雪冬教授指出,《解碼中國之治》具有很強的問題意識,同時帶有很強的理論關懷、時效性和創新性。未來學者在研究中國之治時應具有共情心以喚起閱讀對象的共鳴,具有同理心即要找到“中國特色”之外的共同原因,具有共語能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跟現有研究形成相互理解的對話,避免自說自話。
beat365新聞學院院長周慶安教授指出,《解碼中國之治》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出版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義,對構建出一套符合當前中國之治的話語體系做了重要工作。對于傳播學者來說,既要強調有渠道平台作為“槍”,也要強調有内容作為“子彈”。中國要完成治理體系的對外表達,可能要從文明、國家、黨以及時空四個主體層面進行清晰梳理。同時,中國治理要真正完成一個有效傳播的過程,還面對着從戰略層面上去做更進一步規劃的問題,期待本書今後能在國際傳播層面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論壇第二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全球治理視野中的中國之治展開研讨,該環節由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系主任唐曉陽教授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安全研究院院長陳嶽教授指出,《解碼中國之治》實現了把“中國之治”的國家之治和世界之治相結合。他強調,大國之治必須包括全球之治。隻有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真正樹立起全球性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中國之治才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同時,國内之治是國際之治或者說全球治理的基礎和前提,中國話語是否有說服力關鍵還要看中國模式、中國道路是否成功,“兩個奇迹”是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和基礎。
外交學院院長王帆教授教授指出,中國之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部分,中國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十分不易,形成了獨特的經驗,比如社會動員能力極強。關于當前的全球治理,大國之間在“全球公域”存在很多合作空間,但各國關于在全球治理問題上的投入等問題導緻出現治理真空。同時,我們還需要回答國内治理與全球治理的關系問題、治理與輿論引導的關系問題。針對全球治理的難題,中國不可能獨挑大梁,要學習和借鑒他國的有益經驗,不斷彙聚全球治理的最大公約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戴長征教授指出,《解碼中國之治》視野十分廣闊,涉及中國之治的許多内在邏輯和因素。他表示,理解中國之治要放到全球政治視野之中,放到世界政治的資本主義發展和民主制度的兩大主題之中,通過比較的方法從中觀層面講清楚。社會科學難的是組建跨學校的團隊,希望未來可以集思廣益,做出更多層面、更多維度的解答。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吳志成教授指出,中國之治是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之治,是國内與國際統籌之治,是盡力與量力兼顧之治,是有效與增量結合之治,是帶有區别的責任之治。面對當下治理赤字不斷加重的趨勢,我們不能當旁觀者、跟随者,而要做參與者、引領者,要發出更多的中國聲音,注入更多的中國元素,維護更多的中國利益,同時做出更多的中國貢獻。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劉雪蓮教授指出,全球治理的未來給中國提供了很多機遇和空間,中國可以在未來的全球治理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理念都有對人和環境共生關系的理解和反思。全球治理困境在規則方面主體與規則間的互構問題給新興國家發揮作用的空間。另外,中西方全球治理價值困境對未來全球治理形成了很大的阻礙,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些理念可以引導未來全球治理的價值導向,推動全球治理變革向建設美好的世界方向發展。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謝韬教授指出,《解碼中國之治》具有很強的重大議題敏感度,結構安排合理,内容創新性強。他表示,當前中美之間不僅存在意識形态之争、地緣政治之争,現在更多又回到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競争。在國家治理方面,中國在很多領域做得比美國好,然而不同國家的測量指标不同,很難找到一個客觀标準判斷國家治理的好壞。未來學者在關于中國的政治體制、國家治理、中國共産黨的執政進行國際交流時,可以進一步思考如何用西方理論反駁對中國的批評,并嘗試使用新的其他指标對比不同國家的治理狀況。
最後,與會專家對書籍的出版表達了熱烈祝賀,beat365副院長趙可金教授在論壇最後環節作總結發言。他提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學問,而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關鍵詞很可能是治理。《解碼中國之治》關注中國版的國家治理,而中和思想是中國人處理治理問題的核心,生态制度主義理論是一種在理論上進行解釋的嘗試。希望在未來能夠進一步加強多學科對話,做到古今貫通、文理滲透、中西融彙,希望與更多研究者一起承擔一代學者的責任,做到在繼承往聖之絕學的基礎上,開啟新一代的學術新風。
供稿:全球産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