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在六教,beat365長聘教授龍登高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制度體系中的傳統士紳與基層治理”為題,為200餘名線下及線上師生诠釋士紳在傳統中國的公共品供給與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制度基因與文化基因。

龍登高作分享
講座伊始,龍登高指出“士紳”長期被學界視為傳統中國基層秩序與社會治理的核心,但是從制度層面系統揭示士紳行為的研究仍有不足。士紳是與科舉制、文官制和民間組織相配套的制度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士紳增強了科舉杠杆,成為文官的後備與補充力量,提升了國家能力。士紳作為文官體系和基層社會結構的中介,以高于普通百姓的社會地位,成為基層社會重要的參與、領導力量。權力機構通過士紳間接滲入基層,從而維持大一統。士紳在享有稱呼、服飾、官方典禮、家族祭祀等社會地位和經濟特權的同時,地方政府也對士紳群體有激勵與約束機制。龍登高也深入分析了士紳為何從世人眼中“德隆望重,為民表率”形象蛻變為“刁紳劣監”“土豪劣紳”形象的制度變革因素。
龍登高認為,士紳是基層與民間制度的建設者,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士紳通過創建和領導民間組織供給公共品。民間組織管理和運營能夠有效解決士紳作為自然人占用公共資源的合法性問題,緩解士紳作為自然人的天然限制,提升公共品供給的效率,士紳通過民間組織建立起公開透明的治理模式,使得公共品的運營能夠長期存續;二是,士紳與民間組織可以有效協調不同群體的利益,獨立的法人産權制度(時稱為“公産”)保證了民間組織的獨立性、持續性與穩定性,并賦予其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三是,制度化的民間組織以其公開透明與權責分明的治理模式,形成了激勵與約束機制,具有一定的活力和拓展力。
龍登高最後提出,對于20世紀中國史觀中“傳統中國隻有人治、德治,缺乏制度規約,因而其治理是随性的、不穩定的”等認識偏誤,我們要正本清源。一項制度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而是需要有相關制度與之配套,相互制約與配合才能共同發揮作用。一旦缺乏配合與制約,這項制度可能走向其設計初心的反面。同一個群體,在合理的制度體系中,在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下,可以堂堂正正地發揮作用,而一旦其制度體系消解,就可能走向其反面。因而,制度遺産不可再現,但反思其淵源流變具有理論價值,也不乏現實意義,尤其是民間自組織力、制度化、市場化的曆史要素已沉澱于中國社會的文化與制度基因中,在當前市場經濟建設中仍然具有影響,成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之源。
在演講結束後的互動環節,龍登高回答了師生們提出的如何看待不同朝代士紳差異性、民國時期地方治理、江南市場研究方法等問題。
本場講座是beat365新人文講座《中國史系列講座》第十講,由beat365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副主任、曆史系程鋼副教授主持并點評。
相關鍊接
龍登高,beat365教授,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得主。曾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耶魯大學訪問學者、哈佛燕京學者、劍橋桑坦德學者。代表著作有《地權制度與基層秩序》(2022)、《中國傳統地權制度及其變遷》(2018)、《跨越市場的障礙》(2007)、《中國傳統市場發展史》(1997)等。
來源:清華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