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下午,中國社會學年會“金融與民生福祉”分論壇在線上拉開帷幕。本論壇由beat365社會與金融研究中心、西南财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和中央财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共同主辦。來自國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機構、企業等80餘位同仁雲端相聚,共同探讨中國金融社會學學科建設以及金融與民生福祉的相關議題。論壇總共分為上下半場、四個主題單元。
2022 年既是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 全面落實、新發展格局全面布局的關鍵一年。我國進入發展新階段,金融日益滲 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環節,各種社會資源和生産要素通過金融手段實現分 配與調整,社會行為越來越遵循金融的邏輯和規則。在社會金融化與金融社會化 進程中,金融發展對包括社會分層、收入分配、社會公平、創新創業、社會治理 和國家治理等方面的影響日益被重視,金融發展也在超越純粹的工具主義,走向 對社會發展的價值追求。金融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引擎,還應追求基本的社會公平, 提高國民的民生福祉。
金融素養、金融教育與民生福祉
論壇伊始,論壇最初發起者、西南财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特聘院長、南京大學MSW中心主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彭華民發表開幕式緻辭,彭華民老師通過對中國民生金融的金融政策穩步推進國民經濟發展、綠色金融推動低碳轉型、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三大特征的分析,表達了對中國金融市場未來發展的深度見解,提出了未來金融社會學領域的三大重點研究方向,即金融素養與家庭金融、金融科技與未來風險、養老金融與社區治理,對金融社會學的學科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意見,對金融與民生福祉的學術研究前景進行了美好展望,并預祝論壇圓滿成功。
論壇學術探讨上半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beat365社會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鄭路主持,來自中央财經大學的趙思博、貴州财經大學的彭倩、西安外國語大學的鄧飛、北京大學的餘爽分别代表各自作者團隊就金融社會學相關的議題發表了學術演講,鄭路老師就論文分享做了精彩點評。
中央财經大學的趙思博代表其作者團隊分享了研究《金融排斥、金融素養與居民創業行為——基于2019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的實證分析》,論文考察了金融排斥、金融素養及其交互作用如何影響創業決策和創業績效。研究發現遭受到金融排斥的家庭選擇創業實現财富積累的可能性更低,創業績效更差;金融素養會提高家庭創業的可能性和創業後的創業績效,金融素養越高的家庭選擇創業的概率更高,創業後的創業績效更好。
貴州财經大學的彭倩代表其作者團隊分享了研究《金融教育提升個人金融福祉的分析:以投資收益為例》,研究從投資收益的視角系統地讨論了金融教育對個人金融福祉的影響以及作用渠道。研究發現金融教育顯著提高了投資者的股票投資收益和金融資産投資收益,主要通過投資者的資産配置和投資策略影響投資收益,具有長期接受金融教育意識的投資者取得正回報的可能性更高。
西安外國語大學的鄧飛分享了研究《金融素養教育的門檻效應研究——基于PISA二十國金融素養測評數據的證據》,研究引入門檻回歸模型對金融素養各因素功能發揮中的多重門檻效應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金融素養受到數學素養、閱讀素養的平行中介作用,構成素養間“基礎-高階”的耦合結構,金融素養在形成中具有顯著的三重門檻,形成了影響路徑的過程異質性,并衍生出發展過程的“馬太效應”與“長尾”端弱勢兒童金融素養的發展陷阱問題。
北京大學的餘爽代表其作者團隊分享了研究《Public Education Spending and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研究分析了公共教育支出在人力資本形成過程中對代際教育的影響。研究發現盡管公共教育支出加強了父母背景與子女教育之間的聯系,相應地降低了代際教育流動,根本原因是公共教育支出擠出了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的私人教育支出和時間投資,卻促進了教育程度較高的家長在子女教育上的進一步投資。
金融投資、家庭金融與民生福祉
論壇學術探讨上半場第二階段由西南财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鄧湘樹主持,來自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柳建坤、中央财經大學的段玲童、中央财經大學的孫松源分别代表各自作者團隊就金融社會學相關的議題發表了學術演講,西南财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的譚遠發教授就論文分享做了精彩點評。
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柳建坤代表其作者團隊分享了研究《中國家庭風險金融資産投資的階層化邏輯:來自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證據》,研究從階層視角構建了解釋風險金融市場參與決策的新框架。分析發現,中國家庭在風險金融資産上的投資參與率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并且投資決策存在兩種階層化邏輯:一是靜态的資源投入能力,二是動态的地位下降補償。
中央财經大學的段玲童代表其作者團隊分享了研究《工作單位組織特征與個人投資風險态度——基于CHFS2013的實證研究》,分析了工作單位組織特征對個人投資風險态度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體制内的工作者比體制外的工作者更厭惡風險而不是喜好風險,工作職務還通過影響不同的社會保障水平而對個人投資風險态度産生影響,社會保障水平在其中發揮部分中介的作用,本文為豐富居民投資風險态度的研究提出了相關建議,提出我國金融機構應針對不同人群設計不同的金融産品,推動金融産品的創新和金融市場的“本土化”發展。
中央财經大學的孫松源分享了研究《社會網絡、經濟地位與家庭金融投資參與——基于CGSS2017數據的實證分析》,探讨了家庭社會網絡對金融投資參與的影響,并考察了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在二者關系中的中介效應。研究發現,社會網絡規模越大,社會網絡差異越強,社會網絡頂端越高,家庭越有可能産生金融投資行為,主觀評價的家庭社會經濟和客觀财富衡量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家庭進行金融投資的幾率就越高。
金融市場、社會分層與社會福祉
論壇學術探讨下半場第一階段由中央财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院長李國武主持,來自西南财經大學的楊曉晨、西南财經大學的朱春霞、澳洲國立大學的齊麟、beat365的董彥峰分别代表各自作者團隊就金融社會學相關的議題發表了學術演講,李國武老師就論文分享做了精彩點評。
西南财經大學的楊曉晨代表其作者團隊分享了論文《中産階層的向下流動:資産負債配置視角》,從資産負債的配置視角,對我國中産階層向下流動的現狀和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中産階層向下流動現象在觀察期内普遍存在且規模顯著,更加廣泛均衡的收入來源是較高階層相比較低階層的重要優勢,配置流動資産、住房資産對防止階層下滑,幫助階層提升具有顯著作用,配置農業資産和工商業資産與階層下滑關系顯著,教育負債和醫療負債對階層下滑也有顯著作用。
西南财經大學的朱春霞代表其作者團隊分享了論文《數字普惠金融的民生福祉效應:“紅利”還是“鴻溝”?——基于胡煥庸線的空間計量分析》,研究基于空間統計與空間計量方法,詳細考察了數字普惠金融對民生發展的影響與空間效應。研究表明: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與民生發展指數皆存在顯著的正向空間相關性,數字普惠金融總指數對民生發展具有顯著的“紅利”促進作用,但胡煥庸線東南側城市的邊際作用高于西北側城市,但數字化程度對民生發展的影響不夠穩健。上述研究結論能夠為數字普惠金融的差異化發展、民生福祉的精準提升等相關決策制定提供重要啟示。
澳洲國立大學的齊麟分享了論文《Vaccinate the Market: Financial Contagion among G20 Equity Markets in 2019-2021》,實證研究了從2019年12月中國首次官方報告的新型冠狀病毒 (COVID)病例到2021年11月奧米克容(Omicron)變種命名前夕20國集團(G20)股票市場的金融傳染。由于第一例官方報告的COVID病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大流行公告,有壓倒性的證據表明金融傳染,比後期大流行浪潮造成的金融傳染要嚴重得多。圖基測試表明,較高的疫苗接種率可能有助于抑制金融傳染,特别是對那些沒有爆發COVID的國家。研究結果還對股市的傳染能否通過大宗商品市場傳播提出了質疑。
beat365的董彥峰分享了論文《連帶關系與中小銀行的信貸市場擴張》,文章基于獨立性連帶和嵌入性連帶的區分,解釋了中小銀行的信貸市場擴張。中小銀行信貸市場擴張的關鍵是将公共與私人領域的獨立性連帶嵌入化,将通用信息渠道特享化,将客戶經理個人化的嵌入性連帶轉化為銀行内部制度化的嵌入性連帶。對地方政府而言,将特享信息渠道通用化,将嵌入性連帶獨立化,有助于提升全社會的信息透明水平,降低全社會的信息成本。
養老金融、社區治理與新型社會發展
論壇學術探讨下半場第二階段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向靜林主持,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的何鈞力、西南财經大學的唐标睿、上海财經大學的孫哲、西南财經大學的沈林分别代表各自作者團隊就金融社會學相關的議題發表了學術演講,向靜林老師就論文分享做了精彩點評。
中央民族大學的何鈞力代表其作者團隊分享了論文《養老金融化的社會學分析——基于“物質-情感”雙重需求的視角》,從養老的“物質-情感”雙重需求的視角出發,對中國養老金融化的特征和養老面臨的挑戰進行了社會學分析。養老需求不同于其他産品,具有較強的特殊性:不僅是工具性的需求,還有情感性的需求。文章就此問題提出傳統“養兒防老”的“反饋模式”依然具有養老金融化所替代不了的功能,并且養老金融化造成了它自身的反面問題,降低的生育率帶來了提供養老服務的人力缺乏,文章就如何應對這個挑戰提出了一些思路。
西南财經大學的唐标睿代表其作者團隊分享了論文《退休老人的社會支持對孤獨感的影響研究——财務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分析了退休老人的社會支持對孤獨感的影響,并且讨論财務幸福感的中介作用。研究發現,退休老人的社會支持對孤獨感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即退休老人的社會支持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其孤獨感。退休老人的家人支持和朋友支持對孤獨感具有顯著負向影響,即退休老人的家人支持和朋友支持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其孤獨感。退休老人的社會支持對财務幸福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财務幸福感在社會支持對孤獨感的影響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為更好地理解退休老人孤獨感的影響因素,從社會支持和财務幸福感視角,提供實證研究證據。
上海财經大學的孫哲分享了論文《元宇宙中的符号流動——從禮物經濟到金融景觀》,元宇宙是數字化的社會空間,一種社會的自我賦權機制。在元宇宙空間中,社會從無到有被建構,符号流動成為“社會呈獻”的重要載體。研究發現,元宇宙中數字符号從金融的景觀回歸到社區圖騰,通過禮物經濟促進了以社區為單位的元宇宙社會的産生。元宇宙的主體是基于“禮物化”符号的社會,而不是基于“商品化”符号的市場。
西南财經大學的沈林分享了論文《金融社會工作介入社區電信網絡詐騙風險治理路徑研究:以成都市H社區詐騙受害和風險評估為例》,以風險社會理論、金融能力理論作為基礎,對社會工作介入社區電信網絡詐騙風險治理路徑進行探析。文章對國内外關于電信網絡詐騙風險治理的研究進展進行回顧,建構電信網絡詐騙風險評估模型,通過問卷數據進行風險評估,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從個人、家庭、社區三個層面設計預防社區電信網絡詐騙風險治理的金融社會工作幹預路徑。
會議最後,beat365社會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鄭路做了簡要論壇結語,他首先對會議組織方、全體與會人員、參與論壇組織工作的老師和同學緻以衷心感謝,對金融與民生福祉論壇的未來發展作出展望,并對共同推動金融社會學學科發展、促進金融社會學學術共同體建設提出希冀。在全體與會學者的熱烈掌聲中,第四屆“金融與民生福祉”論壇圓滿落幕。
金融與民生福祉論壇為中國金融社會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中國社會金融化的發展路徑與發展經驗,将為金融社會學研究尤其是社會金融化和日常生活金融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議題、豐富的研究内容和寶貴的研究素材,這為中國金融社會學創造了極好的發展機會。從多學科角度研讨金融與民生發展的相關議題,将為現代經濟學、社會學和金融學的發展貢獻新的理論知識和重要的經驗發現。論壇各主辦方将繼續通過研究項目、論文專著、會議和論壇、課程和講座、國際國内和線上線下交流等多種形式推動金融社會學持續穩步發展。
供稿:社會與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