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科學研究

通知公告 更多…
beat365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第四屆人大代表和清華專家建言能源轉型活動

2022-03-29

3月7日晚,beat365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攜手國家能源互聯網産業及技術創新聯盟、國際能源網舉辦題為“2022年人大代表&清華專家建言能源轉型”的線上研讨會,旨在探尋能源行業轉型發展的新機遇,厘清可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之間的關系。此次研讨會為第四屆人大代表與清華專家建言能源轉型的研讨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王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四川樂山太陽能研究院院長姜希猛,國家能源局前副局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學術顧問、beat365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吳吟,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國家十四五能源規劃專家組組長、beat365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周大地,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beat365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戴彥德,聯合國環境署哥本哈根氣候中心研究員、beat365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卓倫,beat365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智庫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能源互聯網産業及技術創新聯盟電力碳中和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戴璟,beat365院長、教授彭凱平,國家能源互聯網産業及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beat365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文勝等多位嘉賓分别就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能源結構如何調整、新能源産業發展趨勢等内容發表各自觀點。

李正風主持緻辭

beat365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正風主持了大會開幕緻辭環節。

彭凱平發言

高文勝發言

在開幕緻辭中,彭凱平介紹了beat365對于能源轉型問題的關注情況,并表示希望用社會科學的不同角度來研究探讨社會的能源轉型問題。彭凱平表示特别希望通過開展跨學科的協同研究,推動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創新,推動能源轉型。高文勝強調了實現碳中和目标的緊迫性,他指出,在二氧化碳排放中能源占比在90%以上,為實現碳中和的目标,能源轉型勢在必行。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和動力引擎,能源轉型對我國既是一個巨大挑戰,也是重大的發展機遇。直接關系到全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安全保障,是一項涉及政策、規劃、市場、産業生态建設的系統工程。

何繼江主持嘉賓發言

beat365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繼江主持了後續的嘉賓發言環節。

王毅發言

王毅介紹了他參與人大工作多年來的經驗和感受,他認為針對“雙碳”目标應該要構建碳中和的法制,因為“雙碳”的涉及面很廣,其本身就是社會經濟系統性變革。因此需要在雙碳目标下統籌制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此外王毅還介紹了中國在國際層面出席的一些能源環境會議上面臨的一些困境問題。王毅認為想要讓各國之間達成共識,還是有很大難度的。談到對于雙碳目标的實現,王毅總結出五點經驗:第一,要深入學習,形成共識;第二,要回歸基本發展規律與基本情況,要打好基礎;第三,做好基礎工作,需要把長期的計劃制定出來;第四,應該完善激勵政策;第五,需要更好的治理體系,需要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

劉漢元發言

劉漢元從全球能源轉型的形勢、光伏在成本、減排、維護國家能源外彙安全方面的優勢方面首先做出分析。他指出,人們應該更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對煤炭的過度依賴以及加快我國産業結構、能源結構轉型升級的緊迫性。而光伏在成本、減排、維護國家能源外彙安全方面的優勢也非常顯著。預計到2030、2050、2060年,光伏平均度電成本将下降至0.15元/度、0.1元/度、0.07元/度。而我國石油依存度超過70%,如能充分利用我國中西部地區豐富的光照風力資源,打造國家清潔能源基地,我們将有條件用10年左右時間,實現能源增量的70%、存量的30%到50%的可再生清潔化替代,維護國家能源和外彙安全。此外,劉漢元還對新能源汽車、儲能、特高壓等産業的發展做出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一是建議合理把握節奏,既要防止運動式減碳,也要在條件具備時适度加快進程;二是建議加快汽車電動化、能源消費電力化、電力生産清潔化進程;三是建議加快完善國内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立産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蹤體系;四是建議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内控時間提前到2025年、2050年;五是建議進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間我國清潔能源裝機規劃,加快我國新型能源超大基地建設、提速特高壓外送通道建設、推動儲能裝機規模;六是建議加快完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運行機制,保障新能源消納,促進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七是建議強化制度創新,充分發揮“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的雙碳政策機制作用;八是建議推進低碳農業發展和産業優化升級。

姜希猛發言

姜希猛對于我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提出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等國家戰略表示肯定,同時,他對于各行各業的碳減排情況的急迫性表示擔心。姜希猛認為,各行各業在産業發展過程中都應承擔低碳綠色發展的使命。尤其是在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等行業減排的任務空前急迫。應該制止高排放的項目盲目發展。談到“雙碳”目标如何實現,姜希猛認為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趕快明确雙碳工作的行動主體,希望‘雙碳’領導小組建立起集合大學、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在内的“雙碳”作推進小組,以便于具體任務的落實;二是要對行業進行梳理,對高耗能行業的碳排放指标進行嚴格限定;三是要通過學科融合的方式盡快建立從國家到地方的城市能源管理平台;四是要構建對于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節能改造的方法和實施方案;五是呼籲全民進行綠色低碳生産生活;六是建立健全國家的政策法規和地方政策法規。

吳吟發言

吳吟首先歸納了我國頻繁出台的政策文件對于落實“雙碳”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認為,一是強調系統籌劃;二是突出節能提效;三是雙輪驅動,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創新,另一方面要深化體制改革;四是兩手發力,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五是強調安全穩妥,防範系統風險。在談到如何處理好安全、生态和經濟的關系時吳吟表示,把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材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造條件盡早實現由能源“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是我們尋求安全、生态和經濟不可能三角的最優解。

周大地發言

周大地對于當前開展“雙碳”工作過程中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建議,他認為,針對雙碳目标,需要統一認識,堅持穩中求進。要減少對資源和環境投入的依賴,要逐漸用高附加值的産業來替代低附加值産業的擴張。近年來化石能源增速不減,說明雙碳轉型的“立”的力度還不夠。現在應該在實現“雙碳”目标的過程中“先立後破”,可以把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速度進一步往上推,來解決具體的問題。周大地還強調了節能減碳要有具體執行能力和目标。解決市場引導價格改革或必要的政府幹預能力和手段短缺問題。要加快非化石能源,特别是風光發電發展速度,要鼓勵風光發電解決連續供電問題,解決儲能上網電價合理化問題。同時要盡快推進用戶端電氣化低碳化,例如加快發展汽車電動化,把有序充電和互動式充放電(V2G)充電樁列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戴彥德發言

戴彥德對于我國近年來在應對氣候變化所作出的努力表示充分的肯定。他認為未來大約有十幾萬億的電力需求要靠風電、光伏來實現,但占比高達85%的非連續的電力系統如何構建?太陽能、風能的效率如何提高?這是當前面臨最大的問題。因為未來要實現“雙碳”目标,依據現有的轉化效率和技術水平來測算,風電裝機要增長10倍,光伏裝機要增長20倍。因此需要一些重大的創新技術來支撐。戴彥德認為實現碳中和給社會發展帶來非常重大的意義,他指出,實現碳中和首先可以促進經濟由粗放型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其次,能促進能源轉型的變革,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再次,實現碳中和能促進科技創新,搶占科技先機,迎接新一輪産業革命;此外,實現碳中和也可以促進了國際合作,應對單邊主義挑戰,加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最後,實現碳中和實際是促進了國家能源安全的保障。

戴璟發言

戴璟認為,踐行雙碳目标,實現能源轉型是一次産業升級轉型的契機。在當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和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攻克一批能源領域的“卡脖子”重大基礎理論與關鍵核心技術,将帶動從材料制備、器件研發、裝備研制到系統集成的全産業鍊發展,提高能源科技産業發展水平,提升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搶占全球低碳産業競争和變革的技術制高點。針對“雙碳”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戴璟認為,在電源側,發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是大勢所趨;在電網側,要發揮平台和樞紐作用,提升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的水平;在負荷側,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等靈活負荷,改變電力負荷剛性增長方式,讓負荷變得有彈性,可調節;在儲能側,推動儲能合理配置與高效運營,研究長時間尺度大規模安全儲能新技術。建設新型電力系統,要從源網荷儲多個環節發力,打好'組合拳',推動能源電力系統碳減排。

陳卓倫發言

陳卓倫分享了他在碳排放技術、商業模式及激勵政策等的工作成果,分享了聯合國氣候會議COP26對碳中和的議題以及結合國際經驗,中國如何實現雙碳目标。陳卓倫指出,提高可再生能源在電力、熱力系統的比例是實現碳達峰的重要途徑,各國政府、投資銀行等,他們都認為可再生能源占比應該進一步提高,進一步替代化石能源,但如何促使可再生能源系統落地,需要結合頂層政策設計,進一步鼓勵企業與私營投資的介入。除了考慮可再生能源的替代以外,用能端的能效,應該成為碳達峰的重要抓手。建築與交通領域終端能效的提升,可以從成本、經濟效益等各個方面,為城市級的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很好的路徑。這離不開作為實踐雙碳目标的主力軍的城市,也離不開驅動這個機器的三駕馬車,即技術、商業模式及激勵政策。城市政府、科研院所及投資機構要通力合作,才能把這件事辦成。城市能源系統,要進一步深度脫碳,除了源端的減碳,即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以外,還需要内部挖潛,提高能效,實現跨部門(multi-sector)的能源系統耦合,充分利用餘熱及廢熱。

本次會議參與觀看直播的觀衆高達10.08萬人次,來自新華社、中新社、第一财經等衆多媒體記者參與了此次報道。

供稿:beat365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