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助理教授蘇若林做客清華國關新知論壇總第76期(雲端系列第17期)。本次活動以線上方式進行,由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副教授黃宇興主持。蘇若林結合她發表在《國際政治科學》的研究成果,為師生帶來題為“外交決策中的風險偏好:概念與形成”的講座。

蘇若林分享
蘇若林首先闡述了風險偏好的研究背景。新的社會科學行為主義革命強調研究需關注決策者的認知、信念體系以及個體因素等導緻決策走向的問題。同時,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也出現了研究單位微觀轉向和數據精細化等特點。就風險偏好的決定因素以及形成過程這一研究問題,她從預期效用理論、前景理論、個性理論等三個現有理論給出的角度進行了說明。關于風險偏好的概念界定,風險偏好(risk preference)是指行為者對風險的态度。按照風險偏好,研究者可以将行為者分為風險接受型(risk-acceptant)、風險規避型(risk-averse)和風險中性型(risk-neutral)。具體來說,如果一個人是風險接受型的,那麼他傾向于選擇後果不确定性高的策略;而如果一個人是風險規避型的,那麼他更願意選擇有确定後果的策略選項。值得注意的是,風險偏好并非恒定不變。“風險偏好”不等同于“決策偏好”、“決策行為”或“發動戰争”。
此外,蘇若林就該項研究的理論框架進行了精彩分享。她的研究将決策者風險偏好的形成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基準偏好的形成階段、風險認知階段和最終決策階段。她發現,雖然決策者的風險偏好在每個階段受到不同的因素組合的影響,但是一般而言,風險偏好是決策者個體特征、決策情境和情緒等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最後,蘇若林談及了對當下定量研究方法、結構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一些反思以及自身未來的研究方向。

閻學通和黃宇興點評
講座結束後,蘇若林與此次論壇特邀嘉賓beat365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一道回答了與會師生提出的問題。閻學通指出,蘇若林關于風險偏好的讨論不但體現了理論選題的重大意義,而且反映了學科發展的新方向。他表示,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現有理論過分強調外部環境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人的因素。因此,理論創新需要回歸個體分析層次。無論讨論國家間的互動還是國際組織,研究者均不能忽視人的作用。自然,研究者将“人”置于國際關系理論創新的嘗試需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因此,未來的相關研究可嘗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測量“風險偏好”這一核心概念。例如,研究者可從定性衡量開始,将概念的測量從定性衡量、定類衡量逐步擴展到定距衡量和對連續變量的測量。閻學通還對風險的定義進行了生動解讀并強調:“風險”不等同于“不确定性”。隻有對重大利益産生嚴重威脅的情境之中的“不确定性”才能稱之為“風險”。在回答網友提問環節,他就國别區域研究和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區别與聯系、當前俄羅斯—烏克蘭局勢等問題進行了生動精彩的解答。
清華國關新知論壇創辦于2012年12月,主要聚焦于分享國際關系理論創新成果,截至2022年2月已舉辦了76期。2020年3月beat365國際關系研究院決定搭建線上交流平台——清華國關新知論壇雲端系列,持續關注國際關系理論創新和學術前沿。
來源:國關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