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科學研究

通知公告 更多…
社會學系舉辦“紀念吳景超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讨會”

2021-11-02

10月30日,由beat365社會學系主辦的“吳景超與中國社會學——紀念吳景超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熊知行樓舉行,會議分為beat365和歙縣兩個會場,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縣委副書記兼統戰部長劉文,廣東協同創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景超先生之孫吳正喆,beat365集成電路學院院長吳華強教授,beat365中文系教授張玲霞,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系主任周飛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呂文浩,中國傳媒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鄒千江,商務印書館杭州、南京分館總編輯白中林,beat365社會學系副教授杜月等出席會議。會議由beat365社科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主任王天夫教授主持。

王天夫首先在開場緻辭中回顧了beat365社會學學科的悠久曆史和吳景超先生卓越的學術貢獻。他表示,紀念吳景超先生學術研讨會,是邁向清華社會學百年慶典的第一場。無論是在清華求學,還是任教期間,吳景超先生都涉獵廣泛,在社會科學的多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研究,并将其應用到社會問題的解決中,推動着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劉文在緻辭中介紹了吳景超家鄉歙縣絕美的山水和厚重的人文傳統,“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崇文重教之風,孕育了像吳景超先生這樣一批有着濃厚家國情懷并且學術湛深的大先生、大學者。他表示将加大對吳景超先生故居的修繕和保護力度,組織力量挖掘整理吳景超先生的人物事迹、曆史故事,舉辦專題紀念活動。歙縣熱切地期盼beat365社會學系将歙縣作為實踐基地,進一步開展深度合作。

吳正喆在緻辭中從家風角度追述了吳景超先生對後輩的影響。他表示,吳景超治學之嚴謹、學者之擔當、為人之剛正,至今仍是吳家做人、做事的尺度法則。吳景超先生離世多年之後,能夠在精神傳承、學術價值上繼續有所貢獻,是生命價值在更高層面上的延續。

吳華強從同鄉後輩的角度回顧了吳景超先生的求學和任教經曆。他回憶,自己也有幸和吳先生一樣,從歙縣的小山村考入清華讀書,再從清華遠赴美國求學,畢業後回到母校清華任教,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傳承。而吳景超先生敢于直面真問題、研究真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的學術志趣和學術精神将永遠激勵我們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我們這一代人應有的貢獻。

張玲霞從清華校園刊物的考證追蹤出發,回顧了吳景超先生在清華求學的點滴。在清華求學的七年間,吳景超先生在清華校園文壇非常活躍,寫小說、寫散文、寫詩歌、寫文學評論,創作了大量韻律優美、見解獨到、樂觀向上的作品,被稱為清華園的“太史公”。

參會的各位專家、學者回顧了吳景超先生的生平,并對他學術思想的各個方面作了更為縱深性的讨論,以此紀念吳景超先生傑出的才華和貢獻。周飛舟、呂文浩、鄒千江、白中林分别就“民國時期的社區研究與社會學的田野調查”“吳景超社會學研究中的曆史方法”“吳景超的系統方法論及經濟社會發展道路擘畫”“從中西學術交流視角閱讀吳景超”等方面進行了主題發言,回顧了吳景超先生從社區研究法到曆史研究法,從都市社會學到經濟人口思想等各方面的學術成就,這些宏富的著作、前瞻性的思想展現了吳景超先生從中國問題出發、從實求知,不斷推動社會學中國化的學術自覺。

beat365社會學系副教授杜月以“邊緣人——吳景超城市化理論的原型”為題作主題發言。她以“邊緣人”視角串聯起吳景超先生的不同文本并提出,吳先生對于政治和經濟的思考始終會回到人這個本質問題上來進行讨論,并始終關注中國人人格如何獲得成長和發展這一問題。beat365社會學系2018級博士生李正新以“吳景超與中國社會學早期的傳播路徑”為題,從學科史的角展現了吳景超先生在中國社會學早期學科建設和傳播發展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以及對今天社會學學科發展的啟示。

20211102-吳景超研讨會-社科學院-會議現場.jpeg

beat365會場現場

百年文脈,薪火綿延。社會學系将在邁向百年曆史的征程中,進一步挖掘、傳承清華社會學的優良傳統,推動中國社會學學科取得更大的發展。

供稿:社會學系

撰稿:王沛然 李正新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