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科學研究

通知公告 更多…
法律、政治與政策學術工作坊第三期舉行

2021-10-21

10月18日,法律、政治與政策學術工作坊第三期在beat365公共管理學院620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由beat365謝丹夏副教授主講,題目為“平台反壟斷的理論前沿與實踐:法律經濟學的視角”。

會議現場

beat365于曉虹副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動。beat365公共管理學院崔之元教授、beat365蘇毓淞教授、beat365公共管理學院高宇甯副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戴昕副教授擔任與談人。beat365公共管理學院陳天昊副教授進行了會議總結。同時還有來自各大高校、科研機構和業界等的兩百餘名聽衆通過線下或線上方式參與了本次講座。

于曉虹主持

于曉虹副教授首先介紹了主講人和與談人,并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了熱烈歡迎。于曉虹副教授指出平台反壟斷是當前國内外受到普遍關注的焦點,謝老師的研究将平台間的非對稱性引入了雙邊市場分析框架,分析消費者、商家和平台之間的博弈過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雙邊市場理論,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當前的反壟斷實踐。

謝丹夏主講

謝丹夏副教授的演講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反壟斷的曆史與理論基礎。謝丹夏副教授梳理了反壟斷的曆史脈絡,以美國為例,1890年出台的《謝爾曼法》是美國反壟斷領域的重要“制度創新”,被稱為“市場經濟憲法”。該法是美國的農民、工人和小商人等階層聯合推動的,為反抗規模巨大的工商業寡頭、托拉斯的結果。後續還有1914年的《Clayton法案》和《FTC法案》。美國的反壟斷機構主要有聯邦貿易委員(FTC)和司法部反壟斷機構(DOI)。在中國,反壟斷領域的重要立法是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該法确立了反壟斷的三大支柱,即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經營者集中。我國的主要反壟斷機構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下設的反壟斷局。謝丹夏副教授接着介紹了反壟斷的法律經濟學基本原理。法律經濟學依靠經濟學及科學方法來研究分析法律問題。根據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完全競争的市場均衡是帕累托最優的,需滿足的條件之一就是沒有壟斷。

第二部分是平台經濟的特征。謝丹夏副教授指出平台是一個雙邊市場,雙邊市場的特征在于,第一,它扮演着信息中介的角色,能夠匹配撮合交易雙方或多方,擁有交易各方相關數據。第二,具有間接(跨邊)網絡效應,一邊用戶的增加将提高對另一邊用戶的吸引力,兩邊用戶數量之間有反饋效應。第三,平台規模擴大有助于提高匹配效率。但平台是否越大越好,對傳統反壟斷理論提出了挑戰。

第三部分是平台反壟斷的最新政策。謝丹夏副教授梳理了當前中國、美國和歐盟在反壟斷領域的主要立法和政策。首先,中國平台反壟斷的政策目标主要是預防和制止限制競争的壟斷行為,确立規則,保護市場公平競争,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平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等。2021年2月出台的《關于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以反壟斷法為依據,釋放出互聯網平台不是反壟斷法的法外之地的明确信号。其次,在歐美國家,針對平台的反壟斷與監管政策呈現出收緊的趨勢。歐盟采取嚴格規制的策略,包括采用适應互聯網特性的分析指标,警惕超大型平台壟斷地位的傳導,聚焦數據對市場競争的影響,有“平台反壟斷保護主義”之嫌。歐盟在平台反壟斷領域的主要立法有《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數字服務法》和《數字市場法》等。美國則采納審慎規制的策略,創新成為反壟斷的重要價值取向,注重對平台壟斷行為的法律經濟學分析,在反壟斷中廣泛運用和解制度。美國在平台反壟斷領域的主要立法有《終止平台壟斷法案》《平台競争和機會法案》《州反壟斷執法場所法案》《通過啟用服務交換法案》《合并申報費現代化法案》和《創新與選擇在線法案》等。

第四部分是平台反壟斷案例與理論前沿。謝丹夏副教授主張針對平台經濟特征進行創新性研究,不應刻舟求劍、故步自封。新的生産力、生産關系亟需法律等上層建築進行調整,創造新微觀理論模型,引入動态宏觀分析方法,發展新測算、測量工具及新指标體系。

第五部分是平台經濟未來展望及政策建議。謝丹夏副教授指出,第一,反壟斷有利于開辟平台應用新藍海市場。有利于鼓勵開發新場景,新模式,新需求;創造中小互聯網創新企業的春天。第二,反壟斷可以促進數據的流動、交易和共享。數據流動有利于促進實體經濟及多産業創新。第三,運用法律經濟學等科學分析方法進行創新性研究。持續創造适用于平台經濟特點的新理論模型,發展新測算、測量工具及新指标體系。

第六部分是最新研究成果。謝丹夏副教授介紹了其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題為《雙邊市場排他性協議研究——基于非對稱平台的反壟斷經濟學分析》。傳統平台理論認為“二選一”未必會造成福利損失,但本研究的結論發現在非對稱平台競争情形下,如果滿足某些條件,“二選一”會對弱勢平台及消費者造成顯著的福利損失。本研究将平台間的非對稱性引入雙邊市場分析框架,發展和豐富了雙邊市場理論,為反壟斷分析、相關法律判決和平台監管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

崔之元發言

崔之元教授首先介紹了芝加哥學派的理論脈絡,傳統理論認為壟斷違背了完全競争的市場,一定是無效率的,但芝加哥學派指出完全競争的理想狀态在很多領域可能是不存在的,因而壟斷不一定是無效率的。崔之元教授肯定了這種根據經驗研究來挑戰理論的做法。崔之元教授建議謝丹夏老師擴充模型中的參數設置,關注平台外生競争優勢的内生化問題。最後,崔之元教授分享了平台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前沿,在理論上,可轉移性(portability)和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平台關系的兩個重要概念,有利于促進市場的競争性,應當加強各個平台之間的互操作性,确保平台的買方和賣方都有multi-home. 在實踐中,平安銀行今年出版了《開放銀行白皮書》,值得關注。

蘇毓淞發言

蘇毓淞教授針對謝丹夏老師的最新研究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建議謝老師在文章中更早地提出對該研究如何解決既有理論與現實存在的落差;二是,為進一步加強該理論在中國場景的适用性,考量中國治理強政府的現實,建議把政府的角色引入模型,讨論政府、消費者和平台之間的互動決策關系;三是,進一步發展動态模型,把政府和平台之間來回的互動納入讨論,借以對反壟斷法修訂提出更動态的理論視角;四是,思考模型如何解釋在兩大平台競争,第三方平台(例如,阿裡和京東的競争,拼多多的崛起)如何橫空出世并迅速成長;五是,完善模型中的關鍵參數——平台優勢的參數,展開讨論該參數與其他參數發生聯動時,模型的均衡和動态演變将如何變化;最後,當前以一維空間視角構建的模型是否可以擴展成多維空間模型,可以借鑒政治學中“關鍵選民”(veto player)理論(二維空間)修正“中間選民”(median voter)理論(一維空間)的操作。

高宇甯發言

高宇甯副教授充分肯定了謝老師研究的價值,提出了幾點完善建議。第一,建議完善模型的基本設定,由于現實世界中的優勢平台可能擁有信息和搜索優勢,推薦算法使得平台之間的競争可能是不同質的。第二,平台與商戶、用戶之間可能存在二層福利關系。商戶作為平台上要素的“消費者”可能也存在一層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第三,建議明确模型中的平台優勢系數,這對反壟斷實踐可能更有實操性。第四,從動态的視角來看,允許領先的創新者在一段時期内享有壟斷利潤可能是有利于創新的。此外,當前一些創業者甚至會把被大平台收購當成其創業的最終目的。在這種情況下,高宇甯副教授主張平台反壟斷的讨論要更加嚴謹。

戴昕發言

戴昕副教授首先梳理了反壟斷的理論背景和思潮。戴昕副教授指出,反壟斷在美國最初的立法不隻是經濟驅動的,也有很強的政治性。謝爾曼曾說過“如果我們不屈服于一個皇帝,我們就不應該屈服于一個擁有阻止競争能力和定價權的貿易獨裁者”。二戰之前的主流理論是哈佛學派,或者說是結構學派,他們主張從結構、行為、市場表現三個要素判斷是否構成壟斷。二戰之後,芝加哥學派成為主流學派,主張市場集中不一定是無效率的。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Bork為代表的法律人發揚了芝加哥經濟學派的觀點,認為不能僅從結構,即市場份額的角度判斷壟斷,而要從價格理論出發理解企業集中是否真會損害社會福利。之後出現的後芝加哥學派則試圖在技術層面限定芝加哥學派一般性反對反壟斷執法的立場,主張要考察具體市場條件。新近出現的新布蘭代斯學派則主張平台企業壟斷既會傷害經營者和消費者,又會阻礙創新,并影響政治安全,因此同時構成經濟和政治問題。最後,戴昕副教授回應了謝老師的相關研究,建議進一步豐富模型的設定,例如考慮“二選一”協議本身對平台吸引力優勢的影響等。

在自由讨論和聽衆問答階段,各位老師就數據産權、零價格市場、數據跨境流動和本地化要求、經營者集中在封閉經濟和開放經濟下的權衡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讨論。

陳天昊作總結

最後,陳天昊副教授對本次活動做了總結。首先,陳老師感謝了各位與會嘉賓的精彩發言,圍繞平台反壟斷的議題,各位老師提供了多元的學科視角和多層的思考維度,這将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反壟斷現象。其次,陳老師啟發大家思考現實決策和學術研究的關系。面對同一個經驗世界,基于單一學科的認識可能是“片面的”,研究結論之間往往具有争議,而立法者、行政者和法官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随機且不可控的,社會科學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推進對現實實踐問題的有效解決值得進一步思考。最後,陳老師表示“法律、政治與政策學術工作坊”将持續搭建嚴肅的跨學科學術研讨平台,期待大家的關注和參與。

來源:法政實證研究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