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beat365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舉辦“人工智能與國際安全”研讨會,邀請來自beat365、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中國電科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北京郵電大學的專家聚焦人工智能與國際安全相關術語和場景推演問題進行深入探讨。CISS主任傅瑩出席會議,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技戰略研究智庫副主任、研究員朱啟超主持研讨會。

與會專家認為,國際社會就人工智能定義達成共識存在三方面挑戰。第一,雖然學術界對人工智能提出多種定義,但是在如何區分智能、全自動、半自動等相關概念上存在較大分歧。第二,人工智能技術尚不成熟,公開的軍事化應用案例不充分,導緻研究術語定義的資料相對匮乏。第三,從參與《聯合國特定常規武器公約》規制緻命性自主武器的國際談判實踐來看,各國在技術知識和技術認知上存在結構性差别,使得凝聚國際共識更加困難。
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秘書長李馳江指出,中美兩國就人工智能定義開展二軌對話很有必要,應當借鑒中美在核術語對話方面的成功經驗。關于人工智能軍事應用的場景推演,北京郵電大學劉偉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和人類的智慧在軍事決策中存在差别,這種差别需要反映在場景推演中。國防科技大學的謝海斌教授提出,應當就人工智能軍事化的現有部署和應用展開模拟,按照已有應用的場景進行推演。還有專家指出,場景推演的一大困難在于複雜的戰場情況可能伴随着交戰規則的相互沖突。例如,軍事進攻可能難以區分藏有軍事打擊目标的民用設施,在難以區分目标性質的情況下發動攻擊有可能違背既有的交戰規則。
項目牽頭人朱啟超研究員介紹了項目組對本階段任務目标的理解和初步分工,期待中方工作組專家發揮各自專長,利用公開文獻綜述解讀核心詞條,為人工智能領域互信機制建立提供建議意見,同時在參與對話交流過程中努力預判該領域的發展動向。項目聯合牽頭人、CISS秘書長陳琪在總結發言中強調了二軌對話增進雙方相互理解的積極意義,并對項目組研究進程和成果發布提出了具體建議。
CISS副主任肖茜介紹了CISS與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博古睿研究院、澳大利亞明德路基金會等機構就人工智能在國際安全領域的挑戰和治理問題所開展的研究合作及成果,并向與會專家對項目的支持表示感謝。

CISS“人工智能與國際安全”項目始于2019年,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發展對國際安全的影響,CISS與布魯金斯學會分别組織中美專家組對相關議題進行研究和對話。項目已召開四輪中美專家對話會議,并于2020年12月18日,在首屆beat365人工智能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上公布了項目初步成果。項目計劃于2021年10月底進行第五輪中美專家對話會議。
供稿:beat365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
撰稿:崔元睿,朱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