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科學研究

通知公告 更多…
傅高義紀念講座第六講舉行 白永瑞分享‘聯動的東亞與“複合國家”類型化

2021-07-02

6月27日下午,beat365日本研究中心邀請韓國延世大學白永瑞教授以‘ “聯動的東亞”與複合國家“類型化”’為題目進行了主題演講。這是beat365日本研究中心主辦的傅高義紀念講座第六講。講座使用騰訊會議,來自國内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學生共計一百餘名參會。本次活動由beat365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李廷江教授主持。

在演講中,白教授首先強調了現在是需要“東亞論述2.0”的時候,所謂東亞論述,就是以東亞作為單位來思考和實踐,這是很早就被白教授提出的觀點。而現在時過境遷,在二十多年後的當下,是否仍然需要“東亞論述”呢?在韓國,東亞論述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重要原因是1992年的中韓建交,自此東亞式地理想象得以重新回歸。在韓國學界的各類觀點中,白教授的論述被稱為“東亞的另類體制論”,其特點是情勢論與文明論的結合。

當前的國内外情勢與思想格局早已經不同于上世紀90年代,現在很有必要對東亞論述進行升級,即東亞論述2.0,背後的重要因素有三點,首先是被重新強化的國民國家,尤其是新冠民族主義,其次是在全球蔓延的民粹主義與嫌惡情感,最後則是中國作為大國的強力崛起。今後考慮東亞論述的時候,大緻有以下幾個新的方向:1、把作為一個整體的東亞當做思考核心的全球本土化觀點;2、對中國這一世界史問題的嚴肅認識;3、對能夠替代全球性資本主義文明的另一種文明持有積極的姿态,對東亞文明各類遺産的積極認識;4、如何設定朝鮮半島分斷問題的解決與南北韓政治統合。

如果與其他社會的知識人共享和溝通以朝鮮半島正在形成的“南北聯合型複合國家”為主軸的複合國家論,并積極将其作為話語議題,就會推動東亞共同體的形成。朝鮮半島和平進程雖然幾經波折,但如果能再日常中很好執行和延續這一課題,就等于進入了能夠創造未來指向型價值的道路,這不同于國家制度層面的政治含義,而是指規範與價值層面的實踐含義。

關于朝鮮半島的和平進程與“南北聯合型複合國家”的形成之路,白教授認為,其依據是2000年發表的六·一五南北宣言,南北雙方領導人在原則上就“要實現統一,但不急于求成”達成一緻,即承認南韓的國家聯合或北韓較低階段的聯邦制。後随着局勢的變化,逐漸得以深化和擴大。

何謂是“複合國家”呢?中文圈很少使用複合國家這一詞語,鮮有的一個例子是傳統時代的“農牧複合國家”。複合國家是與一般意義上的國家,即單一型國家相對應的詞彙,是1972年“七四聯合聲明”發表後不久,千寬宇提出來的,其構想有四大特點:1、強調統一的必要性;2、将統一與民主主義相結合;3、強調參與其中的市民的能動性;4、複合國家是世界史上史無前例的創新型課題。其後,白樂晴的分斷體制論,對此概念進行了深化,具體來說,在市民社會層面上,實踐性進一步加強,且概念也得到進一步提煉,關于漸進式、階段式和平統一過程與市民參與的重要性,2000年“六·一五南北宣言”以後,提出了在遵守國家聯合這一框架的前提下,南北雙方互相尊重彼此的體制,獨立克服短闆,發揚長處的史無前例的改革試驗。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白永瑞教授開始援引白樂晴的構想,将複合國家的構想擴大到東亞地區。在朝鮮半島,通過分斷體制克服運動重新統合南北的過程中,“南北聯合型複合國家”逐漸進入可視範圍,但在東亞其他地區,則根據其國民國家形成的不同路徑,顯現出不同類型的複合國家形态,因此複合國家不僅是朝鮮半島的問題,而是整個東亞層面的議題。

關于沖繩的“内破型複合國家論”,過去的獨立王朝琉球王國被日本吞并後,沖繩在日本帝國統治下淪為“内部殖民地”,戰後在美軍占領下成為“剩餘主權”的适用對象。1972年回歸日本後,在主權重疊性方面始終問題不斷。從韓國提出的複合國家的概念,可以更深切地理解沖繩的自我決定權,複合國家是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居民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試圖建設全新政治共同體的意志表現,希望在互相尊重國家主權的情況下,逐漸以和平的方式進行統合。這一複合國家同樣具有《共和社會憲法》所包含的“徹底反暴力的特征”。這一構想既是紮根于沖繩這一特定處所,并于土地的記憶相結合的思想資源,也蘊含着脫離了該處所的非處所。這一點在第十一條得到充分的體現:有資格成為共和社會人民的人不隻限于生活在該地區的居民,“隻要贊同本共同體基本理念,并有意遵守的人”,都可以成為共和社會的人民。

關于複合國家與東亞曆史中的思想與經驗,以安重根(1879-1910)為例,他是先進的和平構想家而非反日恐怖主義者,在其遺著《東洋和平論》中,他強調自主獨立國家中、日、韓相互對等的亞洲連帶關系,主張設立共同銀行,培育共同和平軍隊,是與民族主義相關聯的反帝地區主義。另外尾崎秀實(1901-1944)在抗日戰争期間,主張東亞協同體,認識到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性,要求日本進行革新,在東亞進行社會革命和拓展社會主義,這是日本亞洲主義的臨界點。李大钊則認為大亞洲主義與聯邦論是有趣的思想資源,他對聯治/聯邦的構想,将個别國家的自我改造與作為地區聯邦的構想相結合。

關于東亞認知共同體的形成,未來可以展望的是朝鮮半島的南北聯合進程将逐漸對東亞地區的政治安保、經濟、文化共同體産生影響。更樂觀地說,南北聯合本身是統一過程,因此可以預測這個過程将推動朝鮮的變化,而在東亞各個社會緩解、重構國民國家的中心性,并起到促進多種自治權運動的作用。

在當前複合國家沒有得到充分運轉的朝鮮半島的分斷狀态下,日常生活中蔓延的對社會弱勢群體、少數族群的歧視與嫌惡現象與對朝鮮的嫌惡密切相關。近來随着南北和解的進展,分斷體制開始動搖,中美兩國之間的霸權競争加劇,導緻韓國社會對朝鮮的“反共情結”得到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反中情緒”(有時是厭中情緒)的擴散。根據今年的輿論調查顯示,目前已有不少人,尤其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認為中國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厭中情緒十分強烈。這一現象是東亞的結構性條件——通常被稱為新冷戰——發生内化的結果。朝鮮半島的和平進程帶來了緩解東亞地區緊張局勢的效果,但是作為其反作用,保守勢力的危機感加強,由此反朝鮮情緒與作為替代物的反中情緒等嫌惡情感正在多個國家得到強化,其證據之一就是韓日右翼勢力之間的連帶。在東亞,雖然中國與其他國家間的經濟依賴度加深,但地緣政治上的糾紛依然存在,理念上的對立,也在向民主主義與權威主義之間的價值觀對立轉變,而其震源地還是朝鮮半島。因此,解決這一局面的方法是重新啟動朝鮮半島的南北聯合型複合國家的形成,加速東亞社會的良性循環。

白教授認為:我們在把韓國的曆史經驗與當前的實踐條件中成熟起來的南北聯合型複合國家作為思想資源和戰略付諸實踐的同時,應該與東亞多個社會的知識人進行溝通,在朝鮮半島内外積極将其作為話語議題。如果能從全球本土化的角度,對多種複合國家類型的個别性與普遍性進行比較,形成更具體的認知框架進而提升說服力的話,将會促進東亞地區合作組織的形成與文化層面知識共同體的形成,而這就是創造未來指向型價值的道路。

日本關西大學陶德民教授和香港大學徐國琦教授對講座内容進行了點評。在答疑環節,多名專家、學者與白教授交流了意見,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本次活動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撰稿:張萬舉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