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由beat365心理學系主辦的“人工智能心理學與算法倫理研讨會”在beat365幸福科技實驗室舉行。來自beat365,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市社科院以及字節跳動的20多位心理學家和人工智能倫理研究專家出席了本次研讨會。本次會議旨在從社會科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的社會心理學進步以及算法倫理的社會心理學解答。beat365心理學系博士後、助理研究員許麗穎博士主持會議。

彭凱平緻辭
beat365院長、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緻歡迎辭。彭凱平代表beat365社科學院歡迎各位專家莅臨研讨會,并介紹了人工智能及人工智能倫理問題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乃國家戰略發展之需、社會進步之需,亦是社科學院學科發展之需。
許麗穎代表人工智能心理學與算法倫理報告編寫組發布《人工智能心理學與算法倫理研究報告》。報告編寫組由彭凱平教授擔任顧問,由許麗穎博士擔任組長,成員包括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喻豐教授、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丁曉軍副教授、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出版科學系趙靓副研究員、beat365心理學系博士研究生邬家骅、beat365碩士研究生黃河丹、楊瑩,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碩士研究生謝才鳳、張語嫣。整個報告分為人工智能倫理的社會心理學取向、算法倫理與隐私邊界、人機交互中的算法決策、人工智能社會的算法歧視以及實證研究報告五個部分,選取多種情境發現人對人類和人工智能在不同社會結果中的判斷不對稱。
在專家讨論環節,beat365社科學院科技哲學所李正風教授探讨了算法可塑性、道德、價值塑造、倫理的關系;beat365政治學系長聘副教授孟天廣博士從社會治理的視角探讨了隐私問題,并介紹了研究團隊近期的一項實證研究;beat365社科學院副教授伍珍博士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談及對人工智能的思考;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副教授丁曉軍博士報告了其最近所進行的一項實證研究,探讨了大數據技術在當今社會的使用如何影響人們的自我概念與感知;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喻豐教授分享的主題是為什麼人工智能倫理一定需要社會心理學;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出版科學系特聘副研究員趙靓博士從技術角度對基于人工智能的社會心理服務進行了探索;北京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員單許昌博博士用自己的書畫來談短視頻時代的倫理問題;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李薇老師是自媒體運營者,她談了自己對自身體驗的觀察;beat365新聞傳播學院博士後、助理研究員李淩博士從媒介角度讨論了透明悖論;beat365社科學院政治學系博士後、助理研究員李珍珍彙報了自己課題組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
研讨會最後,彭凱平作總結發言。他指出,本次人工智能研讨會成果豐富,達到了一個共識,探索了三個層面,讨論了"九”大問題,意義深遠。一個共識,即以人為本。人有心理活動,心理活動的重要體現就是有情有義,以人為本脫離了心理學或者脫離了與人心有關的人文社會科學,就是一句空話。三個層面就是人工智能的倫理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第一個層面考慮的是數據和算法倫理;第二個層面考慮的是人機交互的倫理;第三個層面考慮的應該是大規模使用人工智能帶來的社倫理問題。當前,社會科學各界對人工智能倫理的研究是相對滞後的。人工智能僅僅依靠企業、計算機科學家及商界人才推動是不夠的,還需要社會科學各領域的更多人才參與,這樣才能确保預見的先進性。“九”大問題,則是虛指,研讨會上談論的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遠不止九個。彭凱平稱,大家探讨的第一個倫理問題是隐私,要做到不侵權,不要違背隐私;第二個是公平問題,做到不歧視,也非常準确;第三個是人道、不作惡的問題,機器、人工智能、算法不要做壞事,這點充滿了人文情懷和關愛。人工智能倫理問題涉及到了合作,共享,健康,尊嚴,責任,安全等等。人工智能如何跟人加強互惠合作,如何提高集體智商,如何提高人類自身的合作等問題,除了企業和人,人工智能是否也需要承擔一定的道義責任,需要學者們不斷探索。
彭凱平表示,現在的人工智能與機器算法,可能讓那些能幹的人掌握了一些知識、技能及資源,而在未來,讓普遍人也有參與感和獲得感也是很重要的。如今火熱的短視頻,讓普通老百姓參與了進來,某種程度上增強了人民的獲得感。他指出,國家安全也是人工智能很重要的倫理,要讓人工智能促進社會更加的穩定、繁榮和文化的多樣性。彭凱平呼籲社會科學家參與人工智能倫理研究,加強交流合作,共同做出有中國特色的人工智能倫理研究。

會議合影
供稿:薛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