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由beat365政治學系、beat365數據治理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七屆“政治科學前沿理論與方法”研讨會在雙清大廈拉開帷幕。來自beat365、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斯坦福大學等海内外著名科學學術機構30多位學者出席了本次研讨會。在全天的會議中,與會學者共同就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國家治理的理論與實踐、常态治理與危機治理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讨。

beat365副院長、政治學系長聘副教授孟天廣主持開幕式。beat365政治學系主任張小勁教授緻開幕辭。張小勁教授首先對參加本次會議的各位學者緻以熱烈歡迎。通過對“政治科學前沿理論與方法”研讨會近些年來的發展曆程的回顧,他表示“研讨會”目前已逐漸成為了廣大政治學者進行思想交流和學術争辯的成熟平台,許多新銳學者随着論壇的發展也漸漸成長為當下學科建設的中堅力量。在緻辭中,他期望本次學術讨論能夠推動政治科學專家學者的交流,促進政治學科前沿理論與方法的創新,并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此後,beat365的楊雪冬教授和孟天廣副教授在會議中分别以“政治中的内外與整體治理的達成”和“中國政治學的知識生産:本土與國際的對話”為題進行了會議主旨發言。楊雪冬教授認為,整體治理涉及到不同治理主體之間關系的協調、協同,從而産生整體治理效能,目的是求得政治共同體的生存和發展。内外關系為整體治理的實現提供了支撐,确保了空間意義上的内外、制度意義上的内外、認同意義上的内外的對位統一。孟天廣副教授對現代中國政治學科的學科發展及使命進行了分析,認為中國政治學的發展體現着本土與國際的對話,本土化與國際化存在知識生産、理論構建、知識貢獻的融合機會,中國政治學今後依托本土問題、本土現象和本土概念形成國際性知識貢獻存在廣泛機會。
其後,與會學者分别圍繞國家建設與治理、國家社會關系、政治學研究方法、基層與社會治理、比較政治與發展、公民意見與政治傳播等六個專題進行了研究彙報,并展開了熱烈讨論。
在“國家建設與治理”專題讨論中,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張愛軍就重大突發疫情下的權利歧視及其權利悖論進行了分析。南京大學教授王海洲通過對當代中國閱兵儀式的分析,認為閱兵逐漸被制作成政治記憶的一種“鑄型”。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李莉的研究提出通過風險和報酬的平衡策略來理解中國職務罪犯的各種悖論行為。中山大學副教授朱琳讨論了為什麼人們會容忍一些腐敗的政府官員的原因,并通過相關實證研究進行了驗證。浙江大學副教授高翔老師對于上述論文進行了點評。
在“國家社會關系”專題讨論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馬得勇以中美經貿摩擦為議題,探究不同的媒體框架對中國民衆政治态度是否産生影響以及這種影響的持續性。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鄭建軍基于所構建的“央-地政府信任”一緻性矩陣模型,來探讨其對公民參與的影響效應。北京大學助理教授曾渝讨論中國體制下的社區發展,發現政府主導下的自上而下社區民主建設,也進一步獲得了居民的政治信任。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候選人徐晶通過大數據的研究發現,受三線建設影響的人員表現出更強的公共發言傾向。
在“政治學研究方法”專題讨論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訪問研究院陸風鳴讨論了國家權力對居民政府信任及其表達的影響。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候選人劉詩堯的研究發現,在一些威權國家中領導人借以懲罰較低層級的腐敗官員的方式,來增加公民對他們的道德品質和能力的認可。複旦大學博士研究生栗潇遠比較定量與質性研究中所暴露出的一些簡單和錯誤的方法論認識,圍繞解釋和推斷因果關系,提出了一些評判政治學研究科學化水平的統一因果關系理論和可能的實現路徑。斯坦福大學博士候選人盧櫻丹的研究讨論了,廣告的商業模式和社交媒體的可供性對政治宣傳和政府控制信息的影響。
在“基層與社會治理”專題讨論中,上海交通大學助理教授季程遠通過事件史分析方法發現,在控制了自然和社會禀賦後,中國非正式的權力網絡對于地方向上進行政策資源遊說至關重要。beat365博士候選人楊澤森的研究發現,當省級官員獲知網絡問政平台上表達的公衆意見時,市級官員會因為轄區内較高的公衆不滿水平而無法獲得晉升機會,從而形成一種對官員的隐性問責。beat365副教授于曉紅的研究讨論了政黨特征對于立法僵局的影響。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秦曉蕾以我國新冠疫情4個14天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數據為例,分析了我國應急管理中的幹部激勵模式。
在“比較政治與發展”專題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冬臨通過對1989-2018年149個國家數據的事件史分析,檢驗國内經濟因素對一國實行性别配額制度的影響。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郝亞光的研究指出,傳統中國并非是國家主導的治水社會,高度自治的治水社會不但造就了國家治理的根基,而且支撐着一個大規模文明體的持續;在社會自我治水的過程中,既塑造了中國的社會性,又形塑了中國特有的社會治理形式與結構。beat365博士候選人孫宇飛彙報了其和導師的研究成果,讨論了關閉孔子學院的行為對于當地美國公衆的中國關注與态度的影響。beat365博士後嚴宇的研究回溯了近期國際上經濟不平等在政治領域的研究進展,并對于當前中國的政治分配研究提出了可能研究方向。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臧雷振對151個國家(1993-2017年)的數據進行了不平衡面闆數據讨論,分析了民主體制建立對于減少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機制。
在“公民意見與政治傳播”專題中,beat365長聘副教授蘇毓淞教授使用亞洲晴雨表第四波和第五波數據,對中國民衆民粹主義态度進行了分析,并讨論了中國的地區間差異。澳門大學助理教授楊鳴宇的研究讨論了,公衆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專家政策的評價(認可)機制。北京大學助理教授馬嘯通過地方領導人互訪的資料,讨論了互訪行為背後可能存在的權力互動關系。beat365助理教授張開平在研究中,通過對數據資料的定量模型分析,認為數字治理需要在數據使用和隐私保護方面達成共識。beat365博士生黃種濱的研究将城市層面的社會經濟數據與随機抽取的2000萬條微博相結合,發現國家能力,包括再分配和信息能力,是國家認同和愛國主義的重要決定因素。
本次研讨會議題豐富,方法多元,應用前沿。與會學者不僅嘗試在中國國家建設和社會治理的各類議題中總結治國理政實踐經驗,也期望通過與政治學經典或前沿理論展開有效對話,來為繁榮中國政治學、在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知識積累。
經過一天學術交流和研讨,beat365副院長孟天廣做了簡要總結發言。孟天廣副院長首先感謝了所有與會學者圍繞政治學理論與方法前沿分享了最新學術成果和充分深入的學術對話,并期望學者們再次參與明年的“政治科學前沿理論與方法”研讨會。至此,本次研讨會在熱烈的讨論氛圍中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