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至7日,由beat365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主辦、王雪蓮教育基金資助的“2013年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術共同體年會(第六屆)”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傅瑩出席年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中國智庫的時代責任”的主旨演講。來自中國大陸、港澳台地區以及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8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千餘名專家、學者和學生參加此次了會議。
本次年會為期2天,共舉辦101場主旨論壇、圓桌會議和專題讨論。傅瑩在出席7月6日年會開幕式時指出中國智庫處于難得的發展機遇,她期待并相信中國智庫能有大發展。傅瑩強調,智庫服務于外交有三個着力點:第一,智庫要與決策機構建立起良性的互動關系,研究國際課題需要貼近外交現實和需求;第二,智庫要聚焦中國在國際問題上面臨的重大課題;第三,智庫要堅持自己的公共屬性和社會責任,增強向中國社會乃至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産品的意識和能力。

7月6日上午第二節(10:30—12:00)讨論的議題有:“沃爾茲的理論影響及發展空間”、“國際環境變化背景下的中國外交:挑戰與應對”、“城市外交理論與實踐”、 “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制度框架與構想”、“中東能源格局與大國博弈”、“中美關系與西藏問題研究(I)”、“國際關系理論視野下的國際體系轉型”、“比較政治學中的概念問題研究”、“俄羅斯的地區戰略與歐亞一體化”、“公共外交理念與實踐:老問題與新趨勢”、“貨币權力的邏輯——評《貨币與強制》”、“地方性知識/經驗對國際關系研究的啟示”、 “中國-東盟:合作發展的戰略機遇與挑戰”、“第二屆全球共生論壇”。

下午第一節(13:30—15:00)讨論的議題有:“中國崛起的周邊困境與戰略應對(II)”、“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國際關系視野下的新疆非傳統安全威脅及應對(I)”、“網絡安全與中美關系”、“國際政治中的中亞及外高加索地區”、“公共外交的效果分析”、“國家身份困境與中國的公共外交:挑戰與應對”、“中美關系與西藏問題研究(II)”、“對外政策分析的理論發展與實踐工具”、“比較政治學中的國别研究:權力與制度變遷”、“新形勢下的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關系(I)”、“中國古代曆史與西方國際關系理論(I)”、“能源“走出去”的風險防控”、“後危機時代國際氣候政治格局的變遷與中國的戰略選擇”。

下午第二節(15:30—17:00)讨論的議題有:“中國崛起的周邊困境與戰略應對(II)”、“中國外交的“道”與“術”“、“國際關系視野下的新疆非傳統安全威脅及應對(II)”、“網絡安全與治理”、“北方航道與俄羅斯的北極戰略”、“制衡戰略的多種選擇: 理論與實踐”、“方法論與國際關系研究”、“台灣政治發展與兩岸關系制度化建設”、“國内政治、傳媒與國際關系”、“是否應堅持不幹涉原則?”、“新形勢下的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關系(II)”、“中國古代曆史與西方國際關系理論(II)”、“Empirical Analysis of Security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hina's Rise”、“聯合國與全球治理”。
7月7日上午第一節(8:30—10:00)的讨論主題分别是:“中國非傳統安全威脅識别、評估與應對”、“中國經濟外交:理論、政策、研究(I)”、“全球化中國與變動的世界秩序:權力、制度和身份”、“發展中國家研究與中國外交政策:困境與前景(I)”、“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論文發表經驗談”、“當代中國政治:史料與研究”、“崛起國與霸權國: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系面臨的困難”、“智庫外交與中美人文交流”、“歐洲的社會主義是怎麼失敗的?(I)”、“政治合法性的曆史演變與現狀診斷”、“中國的環境政治與生态現代化戰略”、“政策創新的跨國和跨地區學習”、“中國經濟發展的制度分析”、“國際關系定量研究”。

上午第二節(10:30—12:00)讨論的議題有:“樸槿惠上台後的中朝、中韓關系與朝鮮半島局勢”、“中國經濟外交:理論、政策、研究(II)”、“東亞經濟合作:轉型與挑戰”、“發展中國家研究與中國外交政策:困境與前景(II)”、“未來十年的中美關系和東亞地緣格局”、“史學視角下的政治與傳播”、“從實力到影響:國際政治中的力量轉化”、“中國與周邊“小國”的關系:研究路徑”、“歐洲的社會主義是怎麼失敗的?(II)”、“國際體系壓力下後期民族國家的國家構建與國家戰略”、“微博時代的政治傳播現象”、“公共政策的國際趨同和趨異”、“多維視野下的中東變局(I)”、“經濟制裁與對外戰略:比較與借鑒”。

下午第一節(13:30—15:00)讨論的議題有:“全球海洋戰略新格局與中國海洋強國戰略”、“公衆輿論、政治與對外政策(I)”、“中國外交話語權的構建路徑及其前景”、“大國關系與全球治理(I)”、“如何在國内專業期刊發表文章”、“東北亞局勢與中俄關系的發展”、“中俄戰略關系(I)”、“古代東亞國際秩序、體系的理論與曆史”、“政治學方法論的發展與應用”、“國際體系中的歐盟是個什麼樣的力量?”、“朝鮮核戰略與東北亞安全:挑戰與應戰”、“古典國際政治思想研究”、“多維視野下的中東變局(II)”、“理解聯盟政治:制度與文化”。
下午第二節(15:30—17:00)讨論的議題有:“國際關系教材研讨會”、“公衆輿論、政治與對外政策(II)”、“美國對外戰略調整的國内基礎”、“大國關系與全球治理(II)”、“印度洋在中國海洋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天下之王:中西文明視野下的神權與王權互動”、“中俄戰略關系(II)”、“印度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舉措”、“分配與再分配的政治分析”、“西方政治理論之反思”、“中國醫療保障制度的運行現狀與改革方向”、“文藝與國際關系”、“新時期朝鮮半島政治、外交與文化”、“中國周邊海洋戰略環境:挑戰與應對”。

此外,在會議舉辦期間,《世界經濟與政治》、《外交評論》、《當代亞太》等學術期刊以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10餘家出版社在會場舉行了期刊和圖書展示活動。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術共同體旨在為全國政治學和國際關系領域的研究者搭建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平台,定期召開學術年會,開展學術研讨。本次年會召開會議場次超過100場,與會人數突破1000人,自2008年召開首次年會,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術共同體年會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界規模最大、代表性最廣泛和最具影響力的學術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