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8日至10日,beat365心理系主任彭凱平教授受邀參加第四屆澳大利亞積極心理學與幸福科學大會。作為特邀嘉賓,彭凱平教授作了題為“積極心理學在中國”的主題報告,重點介紹了beat365心理學系由彭凱平教授所領導的行為與大數據實驗室進行的研究工作,以及積極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和推動特别是beat365心理學系的貢獻。

在報告中,彭凱平教授首先介紹了其研究團隊通過對Google圖書近200年來的詞頻統計,經過心理學的大數據分析發現,人類自十八世紀初期開始,兩個重要的心理維度上出現了滑坡,第一是生活目标、信仰、意義的持續下降、第二是人類所體驗到的積極情緒也發生了滑坡。其可能的原因是過去兩百年來,人類社會功利主義、物質主義以及個人主義程度都在不斷上升,而這些信念的變化加重了意義感的缺失、減少了我們的積極情緒體驗,使我們的幸福感下降。同時,功利主義、物質主義以及個人主義的不同程度加重可能是由于經濟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與現代化進程所緻。
如心理學家Greenfield去年指出,美國人在上世紀20年代的城鎮化進行實現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的持平。這代表美國人可能在其現實生活和心理生活的工業化上又邁進了一步。這也使得他們産生了很多焦慮、抑郁的問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他們面臨了不确定性,這便使得幸福感産生了下降。中國日趨城鎮化,這給人民帶來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這些挑戰和上世紀初美國人所經曆的社會文化挑戰相似。上世紀初美國曆史學家James Adams首次在他的《美國史詩》(The Epic of America)一書中創造了“美國夢”一詞便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而在2013年,習近平主席也提出“中國夢”。這些夢想其實就是人類心理發展的一種最高的需求,也是團結、鼓勵、支持社會進步的精神支柱。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相通,就是積極心理學對時代的最核心的社會貢獻和社會影響。積極心理學對中國的重要性,是曆史的推動、是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國人民的心聲、更是中國心理學界的責任。

接着彭凱平教授重點介紹了beat365心理學系行為與大數據實驗室的具體研究工作。彭凱平教授介紹到,其領導的實驗室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前任美國心理學會(APA)主席Martin Seligman的研究團隊進行深入的國際合作,在幸福的大數據研究領域,取得了具有原創性和國際前沿性的研究進展。

首先,彭凱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根據中國人的文化和心理特點,結合幸福科學的經典理論,構建了一套可以用以測量幸福程度的中文心理詞庫。這個詞庫中的維度除了積極情緒、意義、投入、關系和成就等傳統維度外,還加入了有關事件的維度。較之西方而言,這是中國人比較獨特的表達幸福的方式。即,我們某種程度上可能是“行勝于言”,我們不會用詞語來表達我們的幸福,但會用行動來表達我們的幸福。這個行為新維度的加入也是建立在彭凱平教授研究團隊對于中國人幸福事件的系列研究基礎之上。同時,中國人的幸福表達也經常通過新近在社交媒體上流行的表情符來體現。
用這樣一套建立在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心理分析基礎上的詞庫,彭凱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掃描了新浪微博2013年全年的數據。得出了一些前沿性的研究結果。比如對各地微博注冊用戶的幸福詞庫掃描,繪制出中國幸福地圖。而用這些城市幸福數據對其他經濟社會、指标進行預測,也得出了良好的結果。比如,我們同樣發現,幸福與GDP的關系并非是線性的,這裡也存在一個轉折點,在比較貧窮的地區,幸福随着經濟發展而上升,但是一旦經濟發展到某一程度,幸福将不會得到很快提升。

另一個有趣的研究是社交媒體上的幸福時間效應。彭凱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基于新浪微博全年數據繪制了2013年全年的幸福及其各個維度的走勢圖。研究發現,影響廣泛的負性事件,會對微博上的幸福指數造成一些沖擊,比如3月5日的長春盜車殺嬰案、4月16日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4月20日的雅安大地震。而一些積極事件,也會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幸福的積極波動,如11月10日廣州恒大奪冠等。其中,一些大的事件還會對幸福的各個維度産生不同的影響,如雅安地震。它造成了一個積極情緒上的低估,但同時也形成了關系和意義維度的高峰。這是心理學家首次證明億萬級水平上的大規模心理同步效應。
在走勢圖中,彭凱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節日的心理效應。即網民的情緒變化并非像人們直覺上所認為的放假就幸福。通過研究,發現節日對情緒的影響不僅是由放假帶來的,還是由節日本身的意義帶來的。類似春節、中秋節等具有曆史沉澱和心理傳統的節日給人們帶來的快樂要比元旦、國慶等現代節日更多;同時,那些具有心理意義的非官方節日,如情人節、感恩節等即使沒有放假,也會形成圖上的高峰;一些心理意味較淡的節日,如五一等,雖然放假,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卻沒有前述節日大。
彭凱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也對一周中每天的探索,也發現,中國人在星期六的正面情緒最高、負面情緒最低,是一周中最為快樂的一天,這符合之前心理學家用小規模問卷調查獲得的結果,也符合人們的直觀感受。
同時彭凱平教授談到了對人類的積極心理,如幸福,道德,文化,創新等問題進行科學化的大數據研究的意義。他所領導的beat365心理學系行為與大數據實驗室在這方面的有益嘗試,證明這些人類與生存休戚與共的問題是可以用大數據的科學方式進行研究的。他的報告引起與會學者的廣泛興趣與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