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科學研究

通知公告 更多…
影視人類學論壇暨第六屆北京民族影展/首屆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

2015-04-17

時間:2015年4月19-20日

地點:beat365人文社科圖書館G層未央廳

作為暨第六屆北京民族影展/首屆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的“影視人類學論壇”分會場,将會呈現如下精彩内容:

1. 六部經典影片:《愛戀排灣笛》、 《一張宣紙》、《開齋節》、《田豐和傳習館》、《雨果的假期》、《貢布的幸福生活》

2. 導演親臨現場:六部片子的導演(胡台麗、梁君健、雷建軍、劉湘晨、劉曉津、顧桃、季丹)都将親臨現場

3. 學術交流讨論:民族學、人類學學者将進行深入探讨!

既可以看經典影片,又可以聽到深入的學術分析,歡迎你來參加!

影片介紹:

【愛戀排灣笛】

這是一部片長八十六分鐘的十六厘米紀錄像片,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台麗擔任策劃編導。這部影片在人類學田野研究的基礎上,曆經兩年,于2000年攝制完成。貫穿全片的是台灣本土所孕育的最珍貴而動人的笛聲與戀情。本片将愛情的欲望、歲月的哀思透過笛聲、歌聲與隽永的對話傳達。四位與排灣笛結下不解之緣的代表性人物,在優美哀凄的笛聲所伴随的日常生活中呈現出排灣文化中最深沈的情感與美感經驗。全片像史詩般地将台灣原住民珍貴的樂音與自然人文結合,排灣族豐美的文化亦藉由影像及音樂,盡收眼簾。

片中年長者真誠坦率地談論着難忘的青春戀情,有喜悅,也有階級社會造成的悲情。雙管鼻笛聲模仿吻端翹起的百步蛇的叫聲,哭訴着個人與族群哀傷的命運;單管與雙管口笛也傾吐着對舊居土地與優美傳統的思戀。排灣族創始傳說中神奇的百步蛇、太陽、陶壺、熊鷹,在片中與笛聲結合,成為排灣族愛戀與哀思之情的象征。

【一張宣紙】

紙簾,也被造紙行業稱為模具,是傳統手工撈紙的重要工具。紙張的厚薄、質地,都與紙簾的具體規格相關。好的宣紙從備料到完成需要3-4年的時間。現在,随着工業造紙的發達,傳統手工紙的作坊逐漸萎縮,紙簾的打造也更加有限。

2009年元旦,本片導演在浙江衢州遇到了打紙簾的程宵春,從此一拍就是4年。跟着他走遍了紙張的江湖,看到了傳統宣紙正在走向消亡的過程,看到了一個化肥廠工人的業餘生活和豐盈的内心。

面對喧鬧的世界,他的平靜從何而來,這就是《一張宣紙》的秘密。

【開齋節】

中國地理最西點——阿寅勒柯爾克孜族牧村,50餘戶人家祖祖輩輩以放牧為生。清真寺,是村裡最重要的公共空間和信息發布平台。轉場之前的主麻日,是全村男性村民最後一次集中的機會,駐寺伊瑪目宣布第二天全村将陸續轉往各自的夏牧場。同時,迎來一年一度長達30天的齋月。

一個月後,開齋節如期而至,各家宰牲相迎。在村裡唯一的清真寺裡,兼任州政協副主席的大阿訇主持着禮拜儀式。為往者的祭祀,為新生的祈福,還有鄉長、村支書的政策宣講……一個開齋節,承載着邊遠牧區的社會百态。

開齋節之後,暴雪彌漫,數千頭牦牛踏過亘古未變的荒漠高原。這個中國地理最西點的牧業村,也将迎來漫長的冬季。

【田豐和傳習館】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中國中央樂團國家一級作曲家田豐帶着西藏水利工程兵某部捐贈的十萬元人民币,在距昆明30公裡地的安甯縣境内,原西南林學院校址,開辦了“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

傳習館的師生是田豐從雲南邊遠村落招集來的農民。教員是當地有威望的民族民間藝人,大多不會說漢話或寫漢字。學員是和教員同族同村的年齡在16-20歲的年青人。傳習館的教學方式,是通過教員向學員口傳身授,把雲南各個民族有悠久曆史傳統的音樂歌舞繼承保存下來。凡是來到這裡的師生,都不交學費,由傳習館提供他們的吃、住,并發給一些零花錢。傳習館的經濟來源則完全靠田豐個人向社會集資。傳習館的開辦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有人把它稱為“中國第一館”。2000年6月,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因陷入經濟糾紛而被迫解散。

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從1993年籌建到2000年6月解散,曆時7年。是我國第一、個以保護保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為主旨、完全由個人操辦并完全依靠民間力量生存、主辦人和民族學員長期生活在農村的學校。本片詳細紀錄了傳習館師生在館長田豐的帶領下,他們所進行的艱苦的奮争;紀錄了傳習館的興衰發展過程。展示了個人、群體與社會,理想與現實之間錯綜複雜的關系和巨大的矛盾。

該片從拍攝到編輯完成曆時十年(1994—2005)。

【雨果的假期】

内蒙的東北部,敖魯古雅積滿大雪的深山老林中,擔心全心全意陷入愛情中的母親柳霞,雨果重新回到了家中,影片舒緩地記錄了他們在一起的短暫時光。

雨果的母親柳霞,在雨果很小的時候失去了丈夫,因為酗酒,無力撫養孩子,在社會的資助下将雨果送到了無錫免費接受教育。柳霞終日苦悶,馴鹿和酒成了她思念孩子的寄托。

在一個冬天的假期,雨果回到了家鄉——大興安嶺深處的鄂溫克定居點。此時他已不再是當初離家的那個孩子,而是一個13歲的少年了,面對酗酒的媽媽,詩意的舅舅,純淨的族人,熟悉又陌生的森林,在城市裡長大的雨果有些不知所措···

【貢布的幸福生活】

貢布的生活中有着各種壓力,比如:他希望妻子能在連續六個女兒後,再幫他生個兒子;他因買拖拉機而欠下的銀行貸款感到心煩,他也對在外打工的大兒子并沒有賺大錢而失望……

然而,貢布不會被這些麻煩打倒。因為生命帶給他許多好朋友、令人愉快的陽光與甯靜的夜晚,在西藏高原蔚藍的雲天下,春耕秋收,偶爾和好友喝酒賭博,引吭高歌,日子雖然不富裕,自己卻能找到樂趣。當他的妻子終于又生了個兒子,貢布感激地從心底歌頌自然與生命。

講者介紹:

胡台麗(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國視覺人類學的先驅。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拍攝民族志紀錄片,并且在台灣beat365開設視覺人類學(Visual Anthropology)課程。主要作品有《神祖之靈歸來:排灣族五年祭》(1984)、《矮人祭之歌》(1988)、《蘭嶼觀點》(1993,獲第27屆金馬獎最佳紀實報道片)、《愛戀排灣笛》(2000),《石頭夢》(2004)等。《石頭夢》拍攝期長達六年,入圍2004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并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雷建軍(beat365傳播學院副教授)

雷建軍,beat365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2006年創建清影工作室,2009年創建清影放映,主編《清影紀錄中國》系列、著有《紀錄片:影像意義系統》《生活而已:2000年後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創作研究》。2009年導演紀錄片《2008紀》,入圍2010年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

梁君健(beat365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梁君健,博士,beat365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研究興趣集中在影視傳播、媒介與社會、影視人類學等方向,在海内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若幹,并與雷建軍合作編著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訪談集《清影紀錄中國》三卷本。梁君健導演的紀錄片作品包括《大一》(2007年,90分鐘),《戲末》(2009年,101分鐘),《向左看齊》(2009年,90分鐘),《一張宣紙》(2013年,89分鐘,導演:梁君健,雷建軍)等;擔任攝影師的紀錄片作品《2008紀》(2010年,90分鐘,導演:雷建軍)入圍當年的阿姆斯特丹國際電影節。

劉湘晨(中國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新疆師範大學教授

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十年特殊貢獻獎”,其作品《太陽部族》先後在中國央視、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播出,被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連播4年。《山玉》提名第9屆上海“白玉蘭”國際電視節,《海拔5300米的古那》》提名第13屆上海“白玉蘭”國際電視節,《新藏線上》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維吾爾木卡姆最終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産”名錄最重要的影像媒介。

劉曉津(紀錄片導演,雲南社科院白瑪山地文化研究中心源生民族樂坊負責人)

1994年拍攝的《尋找眼鏡蛇》被認為是中國第一代獨立紀錄片女導演的開篇作之一。《關索戲》2001年入圍紐約“真實中國”紀錄片影展,2003年入圍紐約“瑪格麗特·米德國際人類學電影節”。記錄中央樂團國家一級編導田豐創辦雲南民族音樂傳習館的《傳習館春秋》(2003)獲2003年度中國廣播電視紀錄片三等獎,2003年入圍台灣第二屆國際人類學電影節。之後她繼續田豐未竟的理想,創辦雲南源生民族樂坊,繼續艱辛的傳統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

顧桃(獨立紀錄片導演)

曾深入敖魯古雅森林拍攝北方少數民族生活的紀錄片《敖魯古雅,敖魯古雅》、《托紮敏,托紮敏》、《成吉思汗的守陵人》、《神翳》、《犴達罕》等。《雨果的假期》獲2011亞洲電視大獎“最佳紀錄片”獎。其作品還獲得過2010第四屆新卡裡多尼亞(法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評委會大獎,2010第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自然類金獎,2008第五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年度十佳,入選2008紐約萊克基金會第四屆當代中國紀錄片雙年展,2007新加坡國際電視節一等獎。

季丹(獨立紀錄片導演)

偏愛訴說底層社會的生活,曾留學日本,拍攝《老人們》1999,《貢布的幸福生活》1999《地上流雲》2006,《空城一夢》2007,《哈爾濱旋轉樓梯》(2008,曾獲得2009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亞洲新潮流單元”的特别獎,第七屆中國紀錄片獨立精神獎)。《危巢》(2010)參展第41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獲得比利時布魯塞爾千年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金攝影機”獎。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