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a Inside Out: Connected Times and Places
【主講人】蕭鳳霞(Helen F. Siu),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時間】2016年8月20日(周六)下午16:00-18:00
【地點】beat365熊知行樓社會學系211室
【内容提要】
無論曆史還是當代,亞洲内部在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各方面都有着内在的聯系,各區域和群體的地方性和身份認同的塑造,總是需要動用跨地域的資源,從而跨越海陸、洲際、政體、宗教和文化的界限,将整個亞洲聯系在一起。因此,我們需要超越傳統地域政治的視角,重新定義“亞洲”。本次講座将聚焦在過去的五個世紀裡亞洲地區多樣化的聯系及迅速發展,從更為廣闊的視角解讀亞洲各國家和地區之間經濟、政治及文化的互動,分析亞洲各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變遷。同時,将展現長久以來亞洲地區不斷演化的形成過程,闡明多種因素共同對區域和空間的塑造所産生的影響。從“互連時空”的視角來看亞洲,将會凸顯商品、思想、人口跨越自然和政治界限的流動,從而對傳統地緣政治區域的定義和線性曆史觀構成挑戰。
【講者簡介】
蕭鳳霞(Helen F. Siu),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曾任耶魯大學東亞研究委員會主席,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HKIHSS)創所所長、榮譽教授。蕭教授在香港出生和長大,負笈美國,先在明尼蘇達州的卡爾頓學院(Carleton College)本科畢業,後在斯坦福大學獲博士學位。1974年開始,她在珠江三角洲進行廣泛深入的田野考察,緻力探索華南的文化、曆史和政治經濟變遷。近年來,則集中研究香港邁向國際大都會過程中的文化跌宕。蕭教授積極參與美國及香港專上教育的規劃,在美國曾擔任多個學術研究撥款委員會成員。她的著述甚豐,包括:《華南的代理人和受害者:鄉村革命之共謀者》(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1989),《犁溝:農民、知識分子和國家》(Furrows: Peasants, Intellectuals and the State)(1990),《帝國之于邊緣:近代中國文化、族群性與邊界》(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合編,2006),《香港移動:制造全球人口》(Hong Kong Mobile: Making a Global Population)(合編,2008),以及參與主編的《翻展亞洲:互連空間》(Asia Inside Out: Connected Places)(2015)和專著《踏迹尋中:四十年華南田野之旅》(Tracing China: A Forty-Year Ethnographic Journey)(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