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浮山:香港牡蛎養殖和社會恢複力的探讨
Floating Mountain: Hong Kong’s Oyster Farming and Social Resilience
【講者】張展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時間】2018年11月9日(周五)15:30
【地點】beat365熊知行樓211室
【内容簡介】
糧食生産模式在上個世紀發生了劇烈變化,一些區域的水産養殖體系也面臨着各種挑戰,包括自然災害、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當地農民人口變化等問題。本次講座,講者将以香港的牡蛎養殖曆史和其社區現況為例,探讨自然和環境災害後的社會适應力和社區參與的意義,希望為沿海地區的養殖業提供一些社會恢複力的理解。今天我們食用的許多日常食材其實起源于獨特的生态環境,如鹽度、溫度和氣候等。牡蛎養殖在世界各地有着悠久的曆史,相關社區對沿海資源管理有豐富的經驗,這些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産。養殖牡蛎的社區曆史發展不僅在新界,也帶來香港西北側顯著的社會變革,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沿海社區的各種漁業發展及相關技術知識在承傳上的複雜關系,使我們不僅從生态環境的角度,而且可以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對這些沿海資源的彈性作出反思。
【講者簡介】
張展鴻,先在日本千葉大學主修社會學,後在大坂大學人間科學科研究院課程修讀文化人類學,取得博士學位。現職為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兼任文學院副院長和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主任。在《影視人類學》、《文化遺産研究國際期刊》、《旅遊研究年鑒》、《國際博物館》、《亞洲研究評論》等發表學術論文。除此之外,參與編輯的書籍有:《在華南的軌迹上》(1998)、《旅遊,人類學與中國社會》(2001)、《中國飲食的全球化》(2002)、《亞洲飲食文化:資源、傳統和烹調》(2007);中文著作有:《漁翁移山“香港本土漁業民俗志》(香港:上書局,2009)、《公路上的廚師》(香港:次文化堂,2009)、《上環印記》(香港:野外動向出版,2012)、《香港濕地四季遊》(香港:野外動向出版,2014)、《反思亞洲飲食文化遺産》(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