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上午,beat365人文與社會大類2018級本科生開學典禮在大禮堂舉行。

社科學院黨委書記劉濤雄,黨委副書記張成崗、李颍,副院長趙可金;人文學院黨委書記孫明君,黨委副書記、外文系黨總支書記張文霞,人文學院副院長蔡文鵬、戚學民,黨委副書記解峰,外文系副主任陳永國;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钰,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教師代表,本科教學和學生事務相關人員,新生班主任、輔導員及部分新生親友等出席典禮。開學典禮由人文與社會大類培養首席教授、社科學院黨委書記劉濤雄主持。
劉濤雄主持開學典禮
人文學院副院長戚學民在緻辭中指出,2018級新同學是人文社會大類的新力量,要延續清華文科的學脈、人脈、文脈。清華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走出過衆多大師。我們今天要繼承詩酒風流的古典傳統,但更應該推陳出新,建設現代化的大學。老清華的文科之所以有很高的地位,是因為在時代的重要關頭,在國家民族命運遭遇嚴峻挑戰的時候,這些大師挺身而出,用學術回答了時代命題,解決了中國自身認同的問題。今天的同學們更應該跟上時代腳步,努力實現“更國際、更創新、更人文”的目标。要立足于這個時代,也要超越這個時代,對與國家和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大問題做出回應,書寫自己的傳奇。
戚學民發言
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從教育思路、教育和研究特色、教育成果以及研究生去向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新聞與傳播學院近年來的發展情況和重大成果。她指出,學生要具有全球視野,包括參加世界各地的實踐、采訪,參與全英文授課的項目等;要特别重視中國情懷,要熱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要落實十六字的教學思路:“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新聞與傳播學院非常年輕,但一出生就風華正茂,不論學術還是實踐,師生們都做出了令人欣喜的成果。而由于全校的努力,清華園近年來也越來越人文,更加具有人文情懷。

陳昌鳳發言
社科學院副院長趙可金從“夢想”出發,向同學們說到了四點清華的标志:一是王國維先生紀念碑,希望同學們深刻理解“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清華學術傳統。二是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希望同學們以自強不息成就小我,以厚德載物成就大我。三是日晷,是清華“行勝于言”的校風。四是馬約翰先生提出的“無體育不清華”。清華人都承擔着遠大的夢想,要實現夢想,需要披星戴月的努力,需要各種艱辛的挑戰。如果我們的身體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一切的挑戰都是空談。來到清華園,希望同學們能珍惜老師的關愛和同學的友誼,接過老師所傳遞的思想薪火。

趙可金發言
外文系副主任陳永國深入闡述了自己對于外語學習的看法。他提出,外語涉及人文學科的總體,它向社會科學跨越,向自然科學滲透。一個完完全全的外語人,必須是以這三種科學的基礎知識為基點,而在某一個特殊領域長足發展的人。他必須掌握人文科學的總體知識構架,同時要熟悉其他學科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最重要的是要以十足的人文的情懷,把這些知識和方法轉化為有用于自然和社會的智慧。語言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做有道德的人。語言能力最終使人區别于其他生物,而區别的唯一的要素就是思想。他希望同學們在語言學習、在多語能力的培養中能夠真正獲得做人的尊嚴和思想。

陳永國發言
教師代表、社科學院學生工作組組長戎珂老師在發言中根據自己的經曆,給新同學們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多學術一點,在大學裡要多接觸研究,珍惜清華的資源和氛圍,鍛煉自己“格物緻知”的能力。二是生活相對豐富一點,來大學并不隻是為了成績,要多參加課外活動,比如社工、社團、實踐等等。第三是國際化一點,為祖國的國際化努力。

戎珂發言
學生代表、人文學院學生會主席付轲表達了對八字班新生的祝福和期望。祝賀他們踏上清華新百年的征程,也希望他們能傳承清華人的家國情懷,在未來的大學生活中能做到且行且思,勇于探索,博采衆長,創造出在清華園的獨家青春記憶。

付轲發言
新生代表、新聞與傳播學院2018級紀小璐則以“選擇”為主題,和大家分享了他們和清華與選擇的故事。她說,我們可以選擇創造更好的自己,創造更好的清華園,最終構建更好的社會。而選擇清華、選擇人文與社會大類的那一刻起,我們也選擇了擔當人文日新的使命,希望清華與同學們的雙向選擇能夠成為人生中閃閃發光的節點。

紀小璐發言

典禮結束後,還舉行了人文與社會大類新生親友見面交流會,為新生親友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