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奮起,創傷後的成長
——在beat365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彭凱平
同學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beat365。來到我們beat365。
十年寒窗苦讀,今朝得籌壯志,從成千上萬的申請人脫穎而出考入中國最棒的大學之一,确實是人生值得驕傲的成就。中國人心目中的幸福大事有很重要的幾件,其中之一就是金榜提名時,和洞房花燭夜一樣重要。現在第一件事你們已經做到了,可喜可賀。至于第二件事,我相信你們在未來一定也可以做到。
在此,我真心地歡迎又一批年富力強的年輕人加入beat365這一大家庭,這是一個有科學精神的地方,也是一個有人文傳承的地方,更是一個有責任擔當的地方。因為你們的到來,清華社科人永遠是年輕!
大家都知道, beat365的社會科學學科的發展,在時間維度上與世界其實相差的不是太遠。在上個世紀初期,beat365創建伊始就有了現代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beat365的社會科學是中國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的發源地。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的奠基人,很多都曾經在beat365的社會科學各個學科中執教或學習過。社會學的大師費孝通、潘光旦,陳達;經濟學的大師陳岱孫,王亞南,劉大中。政治學的大師蕭公權、錢端升、張奚若。心理學的大師趙元任、唐钺、孫國華、周先庚,等,都曾經在清華園傳道授業。
今天的社科學院,名師雲集、人文璀璨。截止到2020年8月我們學院共有教師80人,我們學院的教授所獲得的國家和校級榮譽頭銜不少,我們有兩位beat365文科的資深教授,社會學的李強,國際關系的閻學通,我們也有優秀教授景軍、李稻葵、任劍濤、龍登高、劉嘉(也是傑青教授和我校基礎科學講席教授)、湯珂(傑青教授),王天夫、龐珣等,卓越訪問教授董克用,兼職教授傅瑩,還有很多學術新人孟天廣等。
按照每年的開學演講慣例,我都要選擇講一個主題。2019年,我選擇的主題是“為什麼要學習社會科學”;2018年的主題是“為什麼聽得進不同意見是智慧”;2017年的主題是“如何避免偏激的思想對我們的傷害”。今年,我想講一個新的主題:逆境中奮起的心理學,創傷後的成長。
今年的一個特殊曆史背景,就是從庚子新年開始的新冠病毒疫情。你們是在這樣一個特殊曆史時期來到我們beat365的。2020年,中國與世界面臨了一場重大的生存挑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國内及世界各地的肆虐蔓延。在國内,為了對抗新冠病毒,國家采取了嚴格的管控措施。封城、封路、停工、停業、取消聚會、延期開學、閉門不出,為了對抗這種還沒有特效藥物與疾苗的邪惡病毒,整個中國一邊舉全國之力與病毒做殊死的鬥争,一邊為切斷傳播途徑而進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社會活動封閉。我們中國在迅速啟動國家應急機制投入罕見的國家資源與犧牲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打赢了這場與病毒的戰争的國家。誠然時間無法做到重啟,逝去的生命沒有辦法回來,但人們被災難侵噬的心靈沒有被病毒吓倒,更沒有被病毒打垮。你們應該感到欣慰和驕傲,因為你們是戰勝這一次曆史性災難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心理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是指人在經曆過情感、戰争、交通事故,疾病等創傷事件後産生的心理問題。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做惡夢,聽到,看到,想到與之有關的負面事物時産生的心理和身體上的不适和緊張,會逃避社會關系和社會聯系、認知和價值觀的改變,甚至會出現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沖動。有一段時間我很擔心在疫情發生後全社會會出現大規模的PTSD。但是,我們社科學院的計算社會科學的科研團隊意外地發現了PTGD——“創傷後的成長”。這個詞并不是我們的發明,而是由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家理查德泰德斯基和勞倫斯科爾洪(Richard Tedeschi and Lawrence Calhoun)首先提出來,他們發現多達89%的災難幸存者至少報告了創傷後成長的一個方面,比如對生命的重新認識,對家庭關系的重視或者追求内心的召喚,等等。
我們beat365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的大數據研究也發現:2020年以來人們的積極情緒确實比2019年顯著下降,但是成就、投入和意義感卻上升了。同樣的,我們還在2019年測量了3435人的品格優勢,在2020年測量了8217人,比較發現,2020年共有十項優勢上升幅度達到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水平,它們分别是:寬恕、勇敢、自控力、誠實、公平、謙虛、好學、公民精神、希望和善良。唯一下降的是幽默,段子手少了一些。
顯然,在對抗病毒的日子裡,雖然有很多人間悲劇,但是我們更看到大災難面前更多人大無畏的積極樂觀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對病毒所造成的痛苦的堅毅,也表現在失去親人後的堅強,更表現在人們有信心戰勝病毒,迎接新生活的勇氣。人們把個人至于國家、社會與民族層面上的奉獻犧牲精神,更凸顯了人之為人的精神的高貴。樂觀與積極是人性中最閃亮的基因,人們一邊修複着創傷,一邊着手為未來建立新的圖騰。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人有自然産生的應急反應機制。在遇到挑戰或危險(壓力産生)時,我們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釋放壓力激素,讓我們的感覺更加敏銳,心血管系統更強,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增強,肌肉骨骼更加有力量,以應對挑戰。
第二,我們人有頑強的适應能力,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很快就能夠加以适應。任何痛苦在三個月之後都基本上能夠得到康複,無論是失敗,挫折打擊,甚至失戀,對我們的困擾和傷害,平均而言,大概也就是三個月的時間。這樣的恢複能力,能夠讓我們人在受到創傷、壓力或挑戰之前達到先前的功能水平。
第三,我們有社會支持系統。我們的親人朋友,社會提供的支持,是我們人類進化選擇出來,人特别重要的保護機制。
第四,我們有意義産生的能力。人和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夠給很多平凡的事物,産生特殊的意義。感時能覺得花濺淚,恨别能感到鳥驚心,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意義由然而生,這就是我們人類與衆不同的意義産生能力。
幾千年以來,人類的思想家就意識到,痛苦和災難其實也可能帶來積極的變化。各種宗教的教義都包含了痛苦轉化的要素。試圖理解和發現人類痛苦的意義是許多哲學研究的中心主題,也是很多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的作品的主題。我們發現,創傷後的成長是一種蓬勃的生機。它源自人的本體的一種能量:德國生理學家彌勒認為是由一種特殊的神經能量産生,佛洛依德認為是人的性欲産生的驅動,馬斯洛則認為這是生命潛能的體現。在我們積極心理學家看來,蓬勃的生機是人的身心健康,主觀幸福、工作成就、學習投入、性格優勢、理想人格,心理資本等很多心理資源的體現,在個人身上體現出來的就是精力充沛、熱情洋溢,樂觀豁達,追求自由的精神。
1938年,我特别喜歡的中國畫家豐子恺創作了《生機》這一幅畫:在象征困境和苦難的斷壁殘垣處發出一個拼命伸展的嫩芽,好奇地窺探着外面的世界;一個頑強生活的蜻蜓,強烈的生命感躍然紙上,這就是生機的生命活力。蓬勃向上,美者無憾。他說:“人間的事,隻要生機不滅,即使重逢天災人禍,暫被阻抑,終有擡頭的日子。個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國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這就是我給大家的祝福和期望。雖然全球的疫情還沒有結束,置身其中的中國也免不了進入疫情常态化的生活,這種生活與以往的生活狀态有很大的不同,這需要我們用新的觀念來适應,并且在這種适應中創造出更好的希望。
人不是為曆史回憶背書,而是為未來所感召。過去的的一切悲欣交集都是我們迎接未來的資糧。因為我們有創造的天性、有美的天性、有共情的天性,而這些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無比倫比的生命特質,也是我們能夠面對任何危難的核心力量。我們有力量,我們就能不斷的走出困境,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