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樂一:我的公益,是更專業,是一輩子
周樂一,beat3652014級本科生,于2017年獲得beat365本科特等獎學金提名獎。“思源計劃”第十四期、“星火計劃”第十期成員。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活力社區基金,流動兒童教育項目志願者,社區流動人口調研組助理,生涯規劃課程負責人,北京金絲帶血液病兒童家長互助會擔任活動策劃師。高一到大三六年裡,堅持以志願者老師的身份每周在社區中心給小朋友做四小時的課程輔導。學術文章在《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上發表(可被CPCI-SSH檢索)。
理想,早已閃爍前方
對很多人來說,大學,也許意味着新的嘗試、新的探索,意味着花時間去尋找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但對周樂一而言,大學沒有猶豫和彷徨,因為值得奮鬥一生的目标早已确定。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她說早在高中,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就加入了為北京地區流動人口服務的活力社區基金,成為了流動兒童教育項目的一名志願者老師。
“陪伴小朋友們的時光裡我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學業上的困難,傾聽他們的煩惱和需求,在交流中給對方帶來溫暖或慰藉,這讓我第一次覺得,自己樂觀積極的心态和喜歡與人溝通的特點竟也能成為一份寶貴的财富。”
“在與其他志願者交流的過程中,我知道了“社會工作”這個專業。我當時就覺得,我不想離開,我想長長久久的做這件事,做好這件事。”
于是,從高一到大三,六年的時間,周樂一始終堅持以一名志願者老師的身份每周在社區中心給小朋友們做四小時的課程輔導。
夢想,需一步步走向現實
“因為比較早就确定了以後想學社會工作,做專業服務,所以參加的公益志願活動比較多。”來到清華社會學系後,周樂一又繼續在大一假期赴河南、陝西等多地支教。“在持續的志願活動中,我強烈地意識到一腔熱血遠遠不夠。沒有專業知識的積累就很難對弱勢群體面對的社會情境有理性認識,沒有充分的實踐經驗就無法進行高效科學的服務,我決心從專業學習和學術研究出發,在了解社會現象内涵的基礎上進行更多實踐嘗試。”
受到勞工社會學課程的啟發,周樂一對塵肺病工人的生存現狀和維權問題産生了極大的興趣。大二寒假,她隻身來到陝西省渭南地區的塵肺病村中進行實地調研,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七天,采訪了十一位塵肺病工人及其家人,整理了近三萬字的訪談稿,挖掘塵肺病工人維權難背後的社會因素。之後,她又将研究成果無償提供給關愛塵肺病工人的公益組織“大愛清塵”。“當時去做塵肺病工人那個研究時,村子裡很多村民都幫了我很多,幫我找采訪對象、帶我去縣裡的醫院探望病人等等。他們真的有比較急切的心理,希望社會可以關注到這個問題。但其實我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那之後就開始思考如何擴大影響力和提升做公益的效率,比如組織團隊進行公益實踐,參加一些政策研究和建議的活動。”
大三赴丹麥期間,周樂一又延續了這一主題。她同導師一起對工人的維權行動展開研究,發現自下而上的工人維權在有社會力量介入(例如專注工人維權的NGO組織)時,組織效率變得更高,對外尋求資金支持的能力更強,這更讓她意識到非政府力量的重要作用。關于這一研究的文章也入選了2017巴黎LEBCSR-17國際社科主題會議進行展示。
大三海外研修,她來到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社工學院,并入選新加坡國立大學的EPLMF社會服務領導力項目。作為項目唯一的學生代表,與亞洲各國社會服務領域的帶頭人一起讨論社會服務問題,思考如何在本國社會環境下更好地發揮社會公益力量,解決弱勢群體面臨的困境。“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做暑研的時候,覺得國内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太少了,教育體系也很不完善,這個行業需要更多的投入。所以就比較想以後出國讀研讀博之後,回國做社會工作的教育教學。”
在被問及為什麼選擇了弱勢群體作為主要調研方向時,她回答道:“我是社會學系的,平時做研究和調研比較多,對很多問題和弱勢群體的狀況有好奇心,在大學經過較多接觸之後也覺得這個領域發展空間很大,還有許多社會問題亟待解決。”“并且我感覺國内對流動兒童的教育政策是偏向于有公平的入學機會,保證受教育權利。但在這個基礎之上,其實應該有更完善的教育幫助。因為進入城市後環境變了,除了學習之外,也會有來自生活和文化融入上的壓力,因此我更加關注這個群體的心理健康。”
一樣的工作,不一樣的體驗
參與的公益活動越來越多,周樂一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從高中時隻懂得每學期堅持去做流動兒童的課程輔導,到大學開始對這方面的研究也産生了興趣。從剛開始喜歡先去做,到現在會考慮要把問題了解清楚之後,知道受助者的需求再行動,更加注意換位思考和共情。
“您怎樣看待公益事業發展的現狀?”
“我覺得其實國内公益事業近些年發展的很好,尤其是大衆公益。大家對志願活動的參與都越來越多,比如大學生的公益組織和社團就非常多。而且我不反對支教之類的活動,它對大學生來講就像選修課一樣,是個必要的學習過程,但是對于解決社會問題而言作用微乎其微,還是要靠政府政策或者專業的組織及工作人員。”
最讓周樂一耿耿于懷的是因為工資待遇不樂觀,社會認可度也不夠高,國内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還是不夠,專業的服務體系也不是十分健全。她說:“比如我現在申請social work,去國外讀這個專業的,很少有人想回來。因為回國後不僅工作很難找,而且工資也很低。但在國外待遇就會很好,還很受尊重。”但她還是選擇回來,在國内做社工教育。她認為學校是個特别重要的場所。老師一方面需要積極地培養人才,協助解決就業;另一方面能夠通過研究來提出政策建議和推動政府行動。周樂一認為,如果一個公益項目可以做的很好、很有影響力的話,自下而上是可以推動政府改變的。“我想在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曆程中堅持不懈地為了一個事業努力,我想讓社會工作成為被更多人認識被更多人尊重和信任的行業,我想成為中國最棒的社會工作者。在未來,這些能否一一實現,我心有忐忑,但勇氣和信念一樣也不缺。”
結語
天資異禀,掌握了紮實深厚的知識;也足夠堅持,要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不論是特獎們的故事,還是候選人們的故事,更多的意義,也許是在十年後,二十年後,當你偶然間再次讀到他們,能讓你深思自己現在的生活,能幫助你走出迷茫、失意,能讓你重拾對理想的熱血沸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