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甘肅省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給當地民衆的生命和财産造成了重大損失,共20457戶87076人被臨時避險轉移安置。地震造成當地學校不同程度受損,震區青少年的教育與心理健康問題亟待社會各界力量廣泛關注。
為深入貫徹落實關于災後恢複重建的工作,踐行清華人的使命感和社稷擔當,beat365結合學科特色、發揮專業優勢,組建“社稷擔當·心澤河州”實踐支隊赴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等地,開展震後心理疏導志願服務和災後重建實地調研活動,讓清華學子在服務災區同胞的過程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
地震災情牽動着全體清華師生的心。實踐支隊牽頭在全校範圍内發起書信募捐活動,共募集200餘本青少年書籍,和90餘名同學的鼓勵信。社科學院高度重視本次志願活動。院長彭凱平教授為震區學生捐贈數十本著作,并錄制鼓勵視頻。為保證心理疏導服務質量,支隊邀請社科學院積極心理學中心的資深專家為支隊開展了三期心理疏導行前培訓。

社科學院院長彭凱平教授捐贈著作并囑托支隊

支隊成員募集的部分書信
本次志願活動得到了臨夏州政府部門的悉心指導和大力支持。支隊分别與臨夏州政法委綜治中心、民政局社會心理服務中心、臨夏州鄉村振興局開展座談研讨會,深入學習救災纾困補助政策、心理服務工作經驗、鞏固脫貧成果方案,就“災後心理重建”、“健全心理危機幹預長效機制”等話題展開深入讨論交流,為實踐支隊後續的調研和服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支隊成員與臨夏州政法委綜治中心、民政局社會心理服務中心開展座談

支隊成員與臨夏州鄉村振興局開展座談
支隊走訪了大河家鎮陳家村和康吊村這兩個受災情況最嚴重、人口最密集的村落,并在安置點開展了深入的入戶訪問和實際幫扶活動。了解當下基層民衆的切身利益與民生需求,同時收集對救災、重建政策的反饋和改進建議,并就家庭震後未來發展規劃進行懇切交流。在與震區百姓交流中常能聽到“知感”一詞,同為少數民族的支隊長趙金钰向支隊成員分享了這詞的含義:知足感恩,即表達對震區人民對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全國同胞所給予的關懷和幫助的深切感激之情。

支隊成員在安置點與駐村工作者開展訪談交流

支隊成員在安置點走訪交流

支隊成員在安置點走訪交流
支隊秉承清華學子的社稷擔當,在受震最嚴重的地區開展志願服務。支隊成員在安置點親手将近百封充滿關愛的信件及書籍遞交至震區的青少年手中,并勉勵大家發掘内在的力量,傳授方法增強“複原力”與“抗逆力,”用積極的态度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挑戰。

支隊成員在陳家村安置點親手轉遞募捐的書信
在大河家鎮陳家村安置點,支隊同學面向孩子們開展了正念練習、八段錦、“希望曼陀羅”等心理團隊輔導活動,并在廢墟的球場中組織了一場别開生面的“青少年村BA”籃球賽,彰顯“無體育、不清華”的精神價值;在康吊村安置點,支隊以“大學”為題和安置點30餘名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等各族中學生開展圓桌分享會,圍繞升學輔導、專業選擇等問題答疑解惑,幫助震區青少年建立起積極向上的生活态度,促進他們在災後重建過程中的健康成長。

清華學子在陳家村安置點開展團隊輔導

清華學子在康吊村安置點開展團隊輔導

清華學子在陳家村安置點開展團隊輔導

清華學子在康吊村安置點以“大學”為題目開展宣講

清華學子在震區球場組織開展青少年村BA
學思踐悟,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的安置點,清華學子見證了震區同胞在逆境中尋找發展的堅毅樂觀;在震區走訪座談交流中,支隊成員看到了州、縣、村各級工作者不畏艱難、勇挑重擔的責任擔當。
挺膺擔當,這群年輕清華學子,用他們的知識、真誠與熱情,通過志願服務為震區孩子們帶去了溫暖關愛,通過宣講與疏導傳遞着堅韌與勇氣,為震區青少年樹立成長發展的目标播種下希望,激勵震區青少年以更昂揚的姿态迎接未來。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