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beat365第22屆研究生學術新秀分享會暨頒獎典禮在beat365主樓後廳舉行。本次分享會以《學術無界》為主題,來自20個院系的20名學術新秀提名獎獲得者分享了他們的科研成長故事。自1996年至2017年,beat365研究生“學術新秀”評選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22屆。共220人獲得此項殊榮。研究生學術新秀代表了beat365研究生學術水平,是在校研究生能夠獲得的校級最高學術榮譽。心理學系博士生胡傳鵬獲得beat365第二十二屆“學術新秀”的榮譽稱号。
胡傳鵬,男,2012年進入心理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系主任彭凱平教授。
胡傳鵬同學讀博期間,懷着見賢思齊之心,積極與校内外的同行進行交流。他組織了兩屆京津地位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生學術沙龍,加強了年輕研究者之間的交流。同時,他自己的研究也與國際同行建立了廣泛的合作。例如,在研究人們對自己的面孔是如何加工的這一問題時,他敏銳地發現,自我面孔所激活的大腦結構不同時當時國際主流觀點中關于自我特異的腦區。為了驗證這種區别,他在導師的指導下,與美國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邸新博士和德國Research Center Jülich的研究者Simon B. Eickhoff教授合作,學習使用神經成像元分析的方法,比較了兩類自我信息——身體自我和心理自我——加工的神經基礎的異同,他們的結果發現心理自我的神經基礎與主流觀點相同,位于大腦的皮質中線結構,而身體自我的神經基礎則在大腦外側的神經結構,更有趣的是,身體自我和心理自我還存在共同的神經基礎。這一發現拓展了關于自我信息加工神經機制的觀點,非常順利地被神經科學權威雜志《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SCI, IF > 8)接受。
胡傳鵬同學熱愛心理學,希望能夠使用更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也希望國内的心理學研究能夠成從跟跑到領跑。自2011年起,國際心理學界由于實驗重複失敗、數據造假等事件之後,出現了“可重複危機”。在這種背景之下,國際心理學界開始變革心理學研究的标準,開始慢慢走向公開、透明和可重複的研究實踐。為了推動國内同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和跟進,胡傳鵬與實驗室同門一起撰寫了介紹心理學研究中可重複問題的文章,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和總結,尤其是對“重複危機”出現之後的方法革新進行詳細的說明。此舉得到了國内同行的關注,并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為了進一步與國内同行就這一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讨,他聯合實驗室同門和校外專家,在心理學大會上舉辦《加強心理學研究可重複性》的工作坊。同時,他還在網絡上撰寫博客,分享關于可重複性問題的最新進展和實用知識,以希望能夠為國内同行提供有用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