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社科學院社科5黨支部、黨課小組
“講奉獻、有作為”主題學習活動
11月17日下午,在beat365三教3109教室,beat365社科5黨支部與黨課學習小組聯合開展了“講奉獻,有作為”的主題黨課學習活動。beat365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李颍老師與同學分享交流對于“講奉獻、有作為”的理解。

本次活動由社科5黨支部主辦,邀請beat365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李颍老師與同學交流對于“講奉獻、有作為”的理解。社科學院黨建輔導員李曌,社科5班輔導員王盼、鄭文然,社科5黨支部及黨課小組超過40位同學參與了這次活動。
在該次活動中,李颍老師主要涉及了幾大問題:第一,如何理解“講奉獻,有作為”;第二,“講奉獻、有作為”與“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高度契合”;三,如何踐行“講奉獻”做到“有作為”。

活動一開始,李颍老師先向大家重點解釋了“兩學一做”教育内容,即“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也提出并強調了“四講四有”的新時期合格共産黨員标準。其中“講政治、有信念”作為基礎和前提;“講規矩、有紀律”作為剛性約束;“講道德、有品行”作為道德情操培養的有效途徑;“講奉獻、有作為”作為最終落腳點,這四部分共同組成了新時期黨員所需要踐行的目标和準則。李颍老師指出,大家作為清華學子,是全社會最優秀的青年代表,應該要充分結合自身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讨論清楚如何做合格的共産黨員,并且努力實踐之。
明确了該活動背景知識後,李颍老師開始解析今天的主題---“講奉獻,有作為”,她将主題解構成兩個部分,一為貢獻,而為作為。她結合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黨章黨規中涉及“奉獻和作為”的相關條例,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的“講奉獻,有作為”相關内容,幫助同學們準确把握“講奉獻、有作為”的深刻内涵。在此處,李颍老師介紹了張思德的故事:1944年9月5日,他帶領戰士們在陝北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時,即将挖成的窯洞突然塌方,他奮力把戰友推出洞去,自己卻被埋在窯洞,犧牲時年僅29歲。在他的追悼會上,毛澤東親筆題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緻敬”的挽詞,高度贊揚其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随後老師又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人民是曆史創造者的觀點,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曆史檢驗的研究成果。”習總書記的講話也無疑強調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性。老師所給出的這些例子,都是講奉獻有作為的生動體現,讓同學們對于這個原本有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加具體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随後,李颍老師指出:建校以來,清華的廣大師生始終與民族共命運、與時代同步伐,秉持“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奮進在一流大學建設的征程上,為黨和國家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在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的史冊上書寫了隽美的篇章,而且“講奉獻、有作為”與“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也是高度契合的。清華人的講奉獻具有着隻争朝夕的緊迫感,他們願意奉獻一生,并始終把這種奉獻最為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回顧曆史,我們有韋傑三、王達成、施滉等烈士們為民族獨立前赴後繼,做出了生命奉獻;有朱镕基總理于1951年7月1日中國共産黨建黨30周年之際,在校刊《人民清華》上,發表了題為“離開了黨的思想領導就将一事無成”的文章,以自己在學習與工作中的體會,感謝黨組織對自己的教育和培養,表示要為共産主義事業、為人民“貢獻出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做出了思想上的貢獻;也有清華從地下黨到正式的黨組織成立并不斷發展壯大,為學校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批有一批共産黨員畢業離校後艱苦奮鬥在祖國建設的最前線,做出了組織上的貢獻。清華人在講奉獻的同時,也從未忘記要身體力行,做到真正有作為。李颍老師提到,清華人往往從專業作為出發,将自我作為與社會作為有機地統一起來。在這裡,她向同學們介紹了社科學院的閻學通老師在beat365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4周年暨表彰先進大會上的發言,他的“用一生去踐行優秀黨員的标準”擲地有聲又令人動容,他提出的四點共産黨員标準---“愛國情懷、淡泊名利、實事求是,熱愛本職工作”将清華精神和奉獻作為完美地融合。
講座的最後部分,李颍老師結合新時期beat365學生共産黨員行為規範對同學們提出了倡導和呼籲,即要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做新時期“講奉獻、有作為”的合格黨員。不僅要強化宗旨意識、密切聯系群衆,弘揚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同時立足本職崗位,勇于攻堅克難,以實幹精神肩負起曆史擔當;更要自覺加強學習,從現在做起,努力成才加快創新發展。因為清華的愛國奉獻不僅在精神層面,更在一代代清華人的實幹之中。
活動結束前,兩位同學主動提出自己的疑問,李颍老師分别給出了詳細的解答。李忱迪同學就清華北大的學風差異提出了疑問,她認為清華向來注重“做得好”,而北大往往能夠“總結得好”。她很希望聽到李颍老師對于兩種不同學風矛盾的理解。李颍老師給出了她的答案,她認為清華一直重視實幹,默默無聞埋頭做事的風格是清華在近百年的時間内沉澱下來的,這是我們需要繼續堅持和發揚的。在新形勢下,清華正在注重改善宣傳溝通的方式,培養和加強清華學子的表達能力,我們也比以前更加注重表達自己,善于展現自己的優點和成就。之後,孫子涵同學提問:“提倡beat365生去邊遠地區支教,是不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李颍老師的回答令人深省,她認為清華學生有愛國奉獻的傳統,也一直具有擔當精神,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就是清華人的選擇;即便是大家都能做的事,清華的學生也表現出追求卓越的精神,幹的更好,同時這也是我們講奉獻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