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炎志學長“一二·九”主題講座圓滿成功
11月6日下午2時,一場以“追尋先輩足迹,講述初心故事”為主題的紀念“一二九”運動專題活動在beat365新水利館報告廳成功舉行。本次活動由beat365工程物理系和beat365黨委學生工作組主辦,邀請我校78級校友林炎志學長講述逝去的“一二·九”記憶和“一二·九”運動對當今大學生的指導意義。工物系黨委書記周明勝老師和beat365校團委書記邴浩老師到場觀摩指導,工物系、社科學院、熱能系、校團委文體部等單位的輔導員和160餘名同學參與了本次活動。
活動的前半部分,是成果展示環節。在本次活動之前,工物系和社科學院的同學們已經自主開展了與“一二·九”相關的讀書和實踐活動。兩院系各選派了一個小組的同學,代表自己院系展示前期學習的成果。工物系蘇祉豪同學在發言中說道:“沒有反思的活動是沒有靈魂的,沒有改變自己的活動是沒有價值的”,他号召同學們積極思考“一二·九”精神,在自己身上切實做出改變。社科學院同學們于10月23日赴北京植物園櫻桃溝的“一二·九”運動紀念亭進行素質拓展活動,同學們在現場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如下任務:擺“一二九”姿勢、教遊客唱紅歌、你畫我猜、知識問答、演出情景劇,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一二·九”曆史,感悟先輩的浩然正氣,接過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
讀書和實踐展示後,是林炎志學長專題講座環節。主講嘉賓林炎志學長曾獲得我校物理學學士學位和法學博士學位,曾任吉林省委副書記,也是我校“林楓獎學金”的創辦者,對“一二·九”運動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林炎志學長主要講解了三個問題:其一是“一二·九”運動的事件經過,其二是“一二·九”運動的曆史意義,其三是“一二·九”運動對今天知識分子的啟示。林炎志從學長“一二·九”運動爆發的時代背景講起,日本從明治維新後走向了資本主義的道路,采用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仍然保留了一些封建的元素。二十世紀初,日本軍部的勢力逐漸上升,走上了法西斯軍國主義道路。三十年代初,日本入侵中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
林炎志還講述了自己的父母和“一二·九”緊密相連的故事。林炎志的爺爺從山東海陽挑擔賣櫻桃到被逼闖關東,走過吉林黑龍江,家庭經濟條件的上升讓父親林楓得以去讀書。南開大學畢業後的父親,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一路追随毛澤東,拉響中國革命的号角。他在學生中積極進行進步思想宣傳,街頭演講、私下動員,帶領北平學生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同為進步青年的母親郭明秋,高二就加入中國共産黨,雖為女子,卻在白色恐怖中毅然走上街頭,時任北平大中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主席的她,為革命奔走呐喊,領導了“一二·九”運動與“一二·一六”運動。
林炎志學長指出,“一二·九”運動顯示了中華民族抗日決心,為全國性的抗日戰争提供了輿論準備;同時,“一二·九”運動為共産黨輸送幹部,敵後根據地中的縣長有較多是“一二·九”運動中發展的學生;此外,“一二·九”運動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有極大的幫助,毛澤東思想的産生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有一部分來自于“一二·九”運動發展到延安的學生。
講座的最後,林炎志學長指出“一二·九”運動對當今知識分子特别是beat365的學生應有如下的啟示:首先,知識分子應當與真理、科學規律結合;其次,知識分子應當與中國共産黨結合,林學長指出中國共産黨是世界上所有政黨中最具科學性的政黨,中國共産黨有着堅定的追求和遠大的目标,定能克服過程中的艱難險阻,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後,知識分子應當與工農群衆結合。

老師同學一同聆聽同學做展示
講座過程中,林炎志學長展現出了深厚的曆史底蘊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時而對《何梅協定》、《秦土協定》、《華北自治方案》等文件内容信手拈來,時而對“一二·九”運動結合客觀規律、結合共産黨、結合工農群衆的特點條分縷析,時而勉勵在座的同學們繼承并弘揚“一二·九”精神,今後早日成為社會棟梁。此後,林炎志學長還和提問的同學們就中國經濟發展的局勢、反腐工作開展的現狀等問題進行了探讨交流。

林炎志老師回答同學提問
最後,工物系黨委書記周明勝老師簡單總結活動内容,指出在中國國力不斷強大的今天,青年學生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本次活動既是工物系、社科學院聯合“理論1+1”活動的集中學習環節,起到了促進黨員同學和入黨積極分子開展理論學習、提升理論水平的作用,同時也是工物系、社科學院和熱能系“一二·九”歌詠比賽前的特色主題活動,讓同學們更深入了解了“一二·九”運動,增進了同學們參與歌詠比賽的熱情。

老師同全體工作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