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科學研究

通知公告 更多…
“賞音繪”之讀書招賢令 |《繭》:費孝通失落的唯一一部小說

2021-04-02

人人都知道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和《江村經濟》,但幾乎沒幾人知道這位聞名于世的社會學家曾經還寫過一本小說。近期,一本名為《繭》的小說随三聯書店最新出版的《費孝通作品精選》文集面世。這本薄薄的小冊子用英文寫成,譯成中文後僅有65000餘字,是費孝通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用英文寫作的中篇小說,長期被封存于倫敦經濟學院圖書館的“弗思檔案”中,于2016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被發現,此前從未向公衆公開,這是該作品首次被翻譯成中文。

1938年春季,費孝通進行了博士論文答辯。之後數月,他需對論文進行修訂。閑暇時,他做了一些輕松愉快的事。其中一件,便是在其業師之一弗思(Raymond William Firth,1901—2002)的鄉村寓所南英鄉間“桑谷村”(Thorncombe)寫作這部英文中篇小說《繭》(Cocoons)。同年6月20日,他将這部手稿作為禮物,呈給他的師母“親愛的弗思太太”。《繭》一書手稿一直被弗思夫婦珍藏着,如今被收藏在倫敦經濟學院(LSE)圖書館“弗思檔案”(Firth Papers)中。(《繭》,第137頁)

迄今為止,公衆對費孝通的印象普遍停留在《鄉土中國》《江村經濟》等學術著作上,很少有人知道他對文學的愛好。實際上,從青年到晚年,費孝通一直在各大報刊雜志發表文章,以娓娓道來且生活化的散文寫作知名,還自認“學術文章不如雜文寫得好”。但除此之外,費孝通卻從未透露自己寫過小說的信息。

如今,《繭》的發現仿佛一份夾在地層中的标本,不僅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專業之外的“作家費孝通”,它也與費孝通寫作于同一時期的成名作《江村經濟》形成了立體式的對照,更反映着費孝通個人學術生涯和中國社會學、人類學發展的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小說叙寫了上個世紀30年代蘇南鄉村一家新興制絲企業的種種遭遇。這家制絲企業通過實驗鄉村工業的現代轉型,希望實現改善民生、實業救國的社會理想,但在内外交困中舉步維艱。費孝通以文學的方式來思考正在發生現代化變遷的鄉村、城鎮與城市,其中鄉土中國的價值觀念、社會結構與經濟模式都在經曆激烈而艱難的轉型,而充滿社會改革理想的知識分子及其啟蒙對象——農民,有的經曆了個人的蛻變與成長,有的則迷失在曆史的巨變中。

《繭》一書對于理解費孝通早期的學術思想與時代思潮的關系提供了難得的新維度。費孝通以文學的方式深度再現了鄉土中國在現代轉型中的陣痛、迷惘與希望。

《繭》既是《江村經濟》的“文學版”,又與30年代的左翼文學、“社會性質”大論戰及“鄉村重建”問題遙相呼應。既有重要的文學價值,又有曆史和社會科學價值,對于我們認識20世紀前期“鄉土中國”的面貌,了解當時同時存在的種種新舊傳統、思想和行動的本質特征與問題,理解一種社會思想的生成,都有着重要意義。

招募對象:全校師生(限30人以内)

交流時間:2021年4月8日 周四下午15:00-17:00

讨論地點:熊知行樓109室

讀書會方式:由兩人進行領讀,參與師生事先提交各自的讨論問題,經由讀書小組投票遴選6個最具價值的問題在讀書會上集體讨論。

書籍領取方式:報名成功後,請與負責人聯系,确定能夠參與讀書分享活動後,至熊知行樓212室領取新書,按照報名順序先到先得。

報名鍊接:https://www.wjx.cn/vj/mpfLPXo.aspx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